慈悲入道菩提因,化瞋除障利他行


文/見即法師

 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的前方便是慈悲心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正等覺。」修行人欲求無上菩提,須以大悲心為體,予眾生樂,拔六趣苦。然障大悲心者,莫過於「瞋恚」,佛法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瞋心若起,只稍一念,能障一切善根,受百千障礙法門。何等百千?《華嚴經》中提及:「受不見菩提障,不聞正法障,生不淨國障,生惡道障……起一瞋恚心受如是等百障法門,乃至百千障礙法門。」故經疏云:「菩薩寧起百千貪心,不起一瞋。」

  人之所以有瞋恚的煩惱,根源在於以自我為中心,遇不順己意之事便起忿怒,例如:他人與自己意見相左時,常一股瞋惱從心而起;或追憶他人惱我而生忿怒。我們常將彼此之言語、心念,乃至行為看得太真實、捉著不放,不斷依著自己的執著,妄生分別,於自心生熱惱而點燃瞋火,日夜六時都是在這樣的心念中輪迴、煎熬、受苦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當知瞋心,甚於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。」化除瞋惱之良藥,就是要起大悲心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慈悲是佛道之根本。」一個人能夠心存慈悲心,自然能真誠和氣、和顏悅色,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親的和合法界。

  《妙法蓮華經》云:「觀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。」當翻閱《大藏經》中的本緣部,其中所述世尊成佛之前的種種行化,無一不是菩薩以無盡之悲心,全身心救護眾生之事蹟,例如世尊行菩薩道時,因不忍母虎產子後疲困乏食、飢饉心慌,還欲食子,基於大悲心故,行布施,捨身餵虎;菩薩為歡喜首鸚鵡時,遇森林大火,為救百獸出離大火,不間斷往返山海間,以羽毛取水滅火,為基於大悲心,行精進;菩薩為螺髻仙人時,恐出定走動,頂上鳥卵無母鳥孵而盡壞,還入定,兀然不動,為基於大悲心,行禪定。世尊於無量劫中,以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,幫助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,無有厭離。

  知世尊過去生救護眾生的慈悲心行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吾等亦當效法諸佛菩薩的大悲願行,常行菩薩道無有疲厭。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,恆起慈悲、行菩薩行呢?子貢有一次問孔子:「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」孔子回答:「其恕乎!」「恕」者,如心也,如誰之心?如他人之心,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,遇事皆替他人想,心中無我,自然能恆思利他。凡事為他人著想,就是慈悲;臨事沒有自己,即能利他。開山祖師常教導弟子: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。功德歸三寶是佛弟子的知恩感恩;好事給他人是菩薩無我、無私的行履;壞事自己反省檢討,是修行人真實面對自我的心。

  我們很習慣拿著放大鏡來衡量他人的缺失,無論是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,只要有一點點不合己意,他人就像犯了滔天大罪般;當此之時,倘若無法控制自己的瞋惱,就容易與人結下惡緣。因此,我們在平日可藉由修七周緣慈、四無量心來長養自己的慈悲心。慈悲能化解仇恨、怨懟,感化眾生斷惡修善。若能時時心存慈悲,則無一眾生是敵人。

  慈悲乃成佛之根本,於日常生活中,應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本著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利樂一切有情,去除瞋惱;時時以大悲水來滋養菩提心苗,日久功深,定能開出菩提花,以萬行之因花,莊嚴無上菩提之佛果。

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