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生不可錯過的旅程


文/見玲法師

  

  為期十二天的印度朝聖之旅,一晃眼就結束了,印象卻是深刻不可磨滅的。也許這機緣,此生就這麼一次。過程中的許多感動,如何讓它不只是一時的情緒反應,而能昇華成影響自己生生世世,令道心堅定不退轉的願力,就需要時時念茲在茲了。

  印度是個不可思議的國家。它的包容力在街頭處處可窺見:大街上往來的不只是人跟汽車,腳踏車、三輪車、馬車、汽車、巴士、卡車,甚至隨處可見牛、羊、馬等動物,交錯行進在大街上。這麼多不同的對象同時並存於大街上,彼此卻能夠找到一個共處的步調,這種「不和諧」中的「和諧」況味,讓自己每每在觀看的時候,總不禁會心一笑。人與人之間本就有許多不同;在不同之中,學會彼此包容跟忍讓,不就是慈悲跟和合的體現?印度的動物隨處都可以自在安然,這種施無畏的精神,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。

  走過市井街坊,雖無法一窺印度人生活的全貌,但仍舊可看到一小片段的日常民情。清晨趕到恆河邊洗浴的人們,或忙著煮茶、烹調咖哩準備開張的小販,或路邊打坐的長髮梵志,兜售花朵小東西的商人,抱著嬰兒伸手乞討的婦女,坐在人力車上等著上學的孩童……見到各種不同的眾生相,對自己有什麼意義?悉達多太子的四門遊觀,造就了聖者的覺悟;而自己呢?見聞覺知到了什麼?芸芸眾生相,呈現了什麼?「老病死苦常隨逐,恆與眾生作無利」,其實不知生命意義何在,鎮日隨波逐流茫然度日,就是大苦之事!佛教發源於印度,如今卻幾乎銷聲匿跡;生根於中國,自己有幸能值遇大善知識聽經聞法,令人在唏噓的同時,又生起無限感恩。

  身在佛教發源的聖地,反觀自己在道場一切日用現成,久了是不是失卻感恩心及菩提心?古時聖人們集結經典以續佛慧命的殷勤懇切,高僧們為求法所歷經的千辛萬苦,都是自己遠遠比不上的,那種一字一句、一步一腳印的踏實,是刻在心版上的。生在當代,自己有沒有往往將經容易看?

  佛陀時代的建築及地貌,早已不復存在,我們朝禮的,是藉由外在的靈山、眼前的聖地,轉而內禮自性靈台。所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」,朝聖之旅在接近尾聲的時候,心中驀然有股「歸來偶把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」的感慨。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;歷史的洪流下,滄海桑田的無情說法,是令人由無常中體悟真常的最佳契機。

  恆河邊迎接旭日;靈鷲山說法台上揮別夕陽,下山途中一抬頭便是星光燦爛。三千多年前,佛陀面對的,是這些;三千多年後,我們面對的,亦是這些。佛陀成道的經歷,是轉煩惱成菩提的過程;我們所要面對的,亦是同樣的歷程。佛陀已是過來人,告知我們的這一切,還有什麼好疑慮的?

  諸佛菩薩出現於世是為了令眾生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知見,也就是為使一切眾生成就佛道的目的而出現。佛陀一生的行履,就是修道、悟道、成道、傳道,教化眾生無有疲厭。如此的人生旅程,身為佛弟子,亦應如此踐履。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