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行中道


文/见舳法师


  

  随着文明的进步,现代人的欲望与需求也愈来愈高,吃要吃的好,用要用的好。食衣住行以外,在追求外在物质之下,所产生的竞争压力,往往只能寻求更刺激的短暂快乐来麻痹自己。这种乐的感受,或来自心理、或来自生理。对这些快乐的感受,都不应该贪着,因为乐受会消失变坏,乐一旦消失又是烦恼,这就是佛法中的坏苦,俗语说的乐极生悲。

  众生对于心理或生理领纳外境所产生乐的感受,极为执着,不知欲正是苦的原因。贪爱现在短暂的快乐感受,于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境界,沉迷其中,不断地追求而不知足。所以我们要了解乐受背后的真相,五欲、六尘对身心的刺激,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并非真乐,累积久了无非是尘劳。

  经云:「有身皆苦,谁得而安。」众生以四大假合为身,执着这色身,不知所有苦皆是色身所引起,反而用种种娱乐、饮食来刺激、满足身心,滋养这个色身。佛曾为波斯匿王开示:「人当自系念,每食知节量,是则诸受薄,安消而保寿。」不论是饮食或睡眠只要适中,知足少欲,身体就能健康。

  但是只知道调身而不调心,内心还是无法获得自在。古德说:「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」一个人要消除烦恼,知足与宁静是不可或缺的。内心不平静、不知足的人,六根总是盲目地攀缘六尘,心当中的欲望太多,不停的追求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贪爱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触,久了身心就会疲倦,苦恼。所谓「多欲为苦;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;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」只要能收摄诸根、返观自照,由少欲达到无欲,什么都不求了,身心就能自在。

  佛法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悟为根本。我们在尚未觉悟之前,起心动念大多是恶念,如贪心、瞠心、痴心等。经云:「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;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」心要能作主,觉性才会现前,觉性现前了,就能转恶念为善念。此时,心不但不是恶源,反而是功德之源。

  佛法有事有理,事上借由方便法门,诵经、礼佛、拜忏等修种种加行,去除自己的烦恼习气。理上则是契悟这念心,在起心动念处上去观照,先以善舍恶,再以善舍善,最后起了善念也不执着。在日常生活中常行中道,这念心能够时时作主、清楚明白,道就能现前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