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能作主 方名真自由


文/見牒法師


  

  自由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,沒有誰甘於受繫縛、桎梏的逼迫。在自主意識高張的二十一世紀,自由更是普羅大眾價值觀裡不可或缺的要素,在為與不為的抉擇中,自由與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。

  但,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不自由?一般人經常將自由二字與為所欲為畫上等號,只要是「我喜歡」的事,被別人諫阻「不可以」,就認為自己被拘束、不自由。想吃的吃不到、想看的看不到、想玩的玩不到、想做的被禁止……於是活在世上像處在大牢籠,因為有太多規矩禮法,剝奪人們自由的權力。

  這樣的想法,源自於將自由解讀成「由著自己的欲望」;殊不知,恰恰就是因為欲望,害得人們不得自由。真正的自由,應當要能夠禁得起各種向度的檢驗。姑舉一例,能夠為所欲為,是否也能不為所不欲為、或所不當為便不為?

  社會上明知故犯的事件屢見不鮮,明知謊言出口會使信用破産,明知貪贓枉法會招致身敗名裂,明知婚外偷情會造成家庭破碎……悔恨「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」,卻為時已晚。為所欲為的當下,誤以為是自由,其實質卻是被欲望完全控制,不得自由。

  認清這個真相,才有機會不再受欲望宰制,實現真正的自由,超越一切苦樂順逆境界,一切時中,自在解脫。而「戒」正是幫助我們實現真自由的樞紐關鍵。

  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故名波羅提木叉。因依此戒,得生諸禪定,及滅苦智慧。」要擺脫無始劫來的欲望纏縛,必須依循正確的方向來努力。在受戒的莊嚴清淨的儀式中,我們矢志洗心革面,背離欲染,志向解脫。透過戒法的學習與行持,我們一點一滴除去惡習,養成良善、清淨的身口意,使三業無失。

  戒,梵語「波羅提木叉」,以「別解脫」為義,能夠持一條戒清淨無犯,就能從一煩惱中得到解脫。古德云:「道在紅塵鬧市修,全憑五戒做根由。」一切戒法,都依五戒為根本。持守不殺生戒,長養慈悲仁德,從瞋恚暴戾的煩惱中解脫;持守不偷盜戒,養成清廉的人品、乃至布施的心量,從多求貪色貪欲的煩惱中解脫;持守不妄語戒,為人誠信正直,從虛偽覆藏的煩惱中解脫;持守不飲酒戒,保持智慧清明、意念端正,從昏昧顛倒的煩惱中解脫。持戒的過程,是練習作主、回復清淨的過程,練習在欲望之前作主,不受欲望的驅使蒙蔽,從而回復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,具足一切功德妙用,靜也靜得,動也動得,隨拈一法,於自於他,都能産生良善、清淨的效益。

  孔子自述這一生的修持,最後能夠達到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」的自在;但這必須先在「克」字上下功夫。就像孔子對顏回的教導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能夠克己,懂得克制自己的念頭,就能夠從起惑、造業、受苦的惡性循環中,找到出離的契機;若能念念作主,再無一毫私欲邪心間雜,純是從慈悲、智慧、清淨、光明起用,便能啟動功德善法的無限循環,自利利他終不竭,這一切,都要從持戒做起。能夠持戒的人,才是真正自由的人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