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


文/見闡法師


  

  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,看似多元價值,可以有很多選擇,但一不注意便容易迷失在其中,生起更多的貪欲、更多的執著,産生更多的煩惱和空虛。

  解決之道,就是回歸心的單純和專注,即所謂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。一心多用的處事方式,看似有效率,但腳踏多條船,如何能維持平衡,做好事情?因此,學習將流轉各境界的妄心收攝,以平靜的心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界,是決定效率、成功與否,及人生光明與黑暗的關鍵。

  儒家說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知止便是制心一處,專注一心,則在學業上,可以眼到、手到、心到、達到會、熟、巧、精的最高學習目標。在事業上,專注的工作,攝心當下、面對千差萬別的外境,能清楚明白又圓融的處理,靈活因應調整,乃至明白人生價值所在,發憤努力,事業哪有不成功的?在道業上,專注的心念便是禪定,由定發慧,定慧不二的這念心,就是禪,就是自己的真生命。有禪定,才能做心的主人,修行便找到了方向,能夠降伏煩惱,契悟本心,得到解脫。

  專注力是如此重要,如何鍛鍊心的專注呢?佛經上有一個很有趣的譬喻:一個梵志修習專注力很久了,始終不得要領,心生煩惱退悔。佛陀觀察此梵志因緣成熟,於是便來到他修行之處。梵志見佛,便將自己的困境說出,請求佛陀的指導。這時恰好有一隻烏龜爬過,又有一隻覓食的狐狸也經過,看到烏龜,想要吃它。烏龜連忙將頭尾四肢收進殼裡,狐狸左看右看,無處下手,便離開了。此時佛陀對梵志說道:「修行就要像這隻烏龜一樣,遇到境界,便把頭尾四肢收起來。修行人隨時要把眼耳鼻舌身意往內收,六根不順著境界外流,便可以專注一心,不為外境所劫害。」梵志聞言,歡喜奉行,很快便證得聖果。

  我們修行就是要收攝六根,制心一處,則此一真心便可以成為我們的如意指環、摩尼寶珠,心想事成,成辦一切事情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