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用境遇


文/見冥法師


  

  古德云:「心隨萬境轉,轉處實能幽,隨流認得性,無喜亦無憂。」一切境界是自心所現,迷心逐境,為境所轉;會境歸心,心能轉境,境自隨心,方能心空境自寂。

  昔日有一僧人問洞山良价禪師:「寒暑到來,如何回避?」洞山禪師答道:「何不向無寒暑處去?」接著僧人再請教洞山禪師:「如何是無寒暑處?」禪師答:「寒時寒殺闍黎,熱時熱殺闍黎。」修行要如何找一個去寒避暑的好去處?惟覺安公老和尚禪七法語云:「夏日炎炎到靈泉,靈泉深杳廣無邊;此處路絕無寒暑,一念迴光大法船。」這念心能直下承擔,清楚明白、一念不生,所謂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」,安住本心本性,當下即是無寒暑處。

  《楞嚴經》云:「聖性無不通,順逆皆方便。」修行要隨緣心不染,不管面對任何境界,做到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」,順、逆境皆不起分別、不起諸妄想,「是故其中最吉祥」,當下一念不生,心清淨、不動,才是最吉祥的淨土。

  俗語云:「刀要石磨,人要事磨。」佛法講: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」修行要藉境練心,修道之人,不求無病,因為病是修道之助緣;不求事事順遂,因為困頓是修行的逆增上緣。順境和逆境都是助道方便,順境當作是在成就自己,修隨緣行,喜風不動,自能生覺照之心,遇樂不喜,保持正定;逆境當作是在磨鍊自己,修報冤行,瞋心不生,自能生覺照之心,逢苦不憂,能忍自安,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,如《孟子》所云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是故順、逆境皆可考驗自心,這念心若能安忍不動,最後忍無忍相,必定能夠成就無上菩提。

  《中庸》言: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,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!」修行要善用境遇,不論在任何境界都要能夠安忍,保持正念正定,如是一心用功,最終契入無生之理,心境一如,這念心就能夠與實相相應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