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念成片 妄毒不侵


文/見紋法師


  

  何謂「思惟」?計慮思想,又何為「正思惟」?《瑜伽師地論》云:「思惟一切所說正法,如是名為聞思正法。」思惟正法、四諦之理,使心念不偏斜,即是佛法所言的正思惟。

  為何要正思惟?一切身、語業,皆從意業而生,正心正念,言行才不會有所偏頗。孔子曰:「君子有九思。」君子有九項要思考的事:「視思明,聽思聰,色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問,忿思難,見得思義。」

  從日常生活中的視聽言動,與人際往來、待人處事等細節,來觀照自心是否合於禮、行於中;若能進退得宜,世間法做到圓滿,即是佛法,所謂「人成即佛成」,中台四箴行亦是秉持著此理而行,修行不離最淺近處,小處著手、大處著眼,凡事三思而行,自能減少許多過失。

  如何養成正思惟的習慣?首先要有正知見;正見為八正道之首,如修行之眼,能導行者趣向正道而無有偏斜委曲;有正見為基,也才能善觀察、善分別諸法相,一旦察覺有違正道的事物,乃至煩惱習氣現前時,即能觸物起照,思惟分析其道理、空性;若正見根深,正思惟純熟,當下便能以正念照破無明,如如不動,不落兩邊。

  再者,發起正思惟的前提,要能「忍」,於諸受覺,若不能先安忍、止心不動,又如何進一步來思惟正法?例如,畢陵伽婆蹉尊者於城中乞食時,因一心專注思惟四諦之理,不覺踩到毒刺,舉身疼痛──若換作一般人,立即的反應,便是惱怒或是怪罪外境,忍不下瞋火癡心,讓自己陷入更苦的境界之中;然而,尊者因習於正思惟四諦之理,心心念念在法上,故能忍下自身不適而思惟佛理,收攝一心,進而與空性相應,漏盡煩惱,成阿羅漢──由此可知,正思惟成片,妄念、雜念不染,百毒不侵,是最好對治無明妄想的良藥。

  西方哲人笛卡兒說:「我思故我在。」然而,是思考什麼?又是誰在思?經云:「從不正思惟生無明。」若不正思惟,就是邪心計度於財色名食睡的貪取,不然就是行陰遷流、念念空過,受雜念妄想侵害。因此,提起生死之心,使覺性始終存在;觸物起照的功夫純熟,順逆境對至,不須再刻意起念分析,自然正念成片,究竟安住一心,如同忍辱仙人面對歌利王的瞋恚刁難、無理傷害,仍能安忍不動。忍而無忍,忍心不動就是主人;無念,就是正念,念無念念,思無思思,即是究竟正思惟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