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一位情緒管理的達人


文/見灃法師


  

  生活在科技知識爆炸的時代,雖然物質生活豐裕,精神生活卻十分空虛。不僅如此,社會亂象紛起、道德淪喪、群眾抗爭,並且頻求物質享受,價值觀顛倒。造成了人心空虛,精神貧乏!迷失於欲望中,無力、徬徨、不安、焦慮時刻糾纏人心,真是如古人言:「心有千載憂,身無一日閑。」情緒時時紛擾,這念心無法平靜。

  白居易《自覺》一詩這麼描述內心情緒:「朝哭心所愛,暮哭心所親。親愛零落盡,安用身獨存。幾許平生歡,無限骨肉恩。結為腸間痛,聚作鼻頭辛。悲來四支緩,泣盡雙眸昏。所以年四十,心如七十人。」至為貼切地表達了大多數人的心聲。詩詞是遷客騷人的心聲,所表達的情緒,是內心的感受。年未半百已如七十老人,悲傷化為鼻酸腸痛、身緩眸昏,回首人生,的的確確是一場生老病死、悲歡離合的劇碼。悲傷催人老,苦處道不盡,此即人生,而誰又能無情呢?

  從古至今,一般人的心境不外乎喜怒哀樂等情緒。《禮記.禮運》:「何謂人情?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,弗學而能。」說明了情緒是人類天生,不學自會。而為什麼會有情緒?由感受而生。這念心領納外境産生種種覺受,認為是實在、真實。譬如天氣冷,喝杯熱茶覺得很溫暖。溫暖即是一種感受,貪愛溫暖便想多喝熱飲。若是大熱天,喝熱茶反而心生不喜。同樣的熱茶,卻有不同的感受,由此可知,感受是相對的,只要是相對就是虛妄不實。若任由情緒感受牽引,人生始終患得患失,在喜怒哀樂中不得自在、無法平靜。

  如何管理情緒,使這念心平靜自在?日常生活中,兩眼內收,兩耳內聽,面對外境觸物起照。《老子》云:「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。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。」情緒是內心的感受,六根為感受的媒介。明白這個道理,直截根源,迴光返照;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六根對六塵時,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」,不論好壞、美醜、順逆、動靜,就是不取、不捨、不貪、不愛,如此安住正念、隨順覺性;漸漸地就能心如止水、平靜恬適。

  《中庸》云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若能定心不動,不隨情緒,心則平靜!惟覺安公老和尚曾說:「這念心保持平靜,智慧就能現前,做任何事情都能清楚明白。」因此,日用中知所進退,合宜合禮地表達情緒,言行進乎中道,心就能夠保持定靜。做到定心之後,進一步淨心、明心──淨化煩惱、契悟佛心;而禪修即是幫助我們定心、淨心、明心!

  禪者,佛之心。佛心即是清淨心、智慧心、覺悟的心。時時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如此人生就能過得安然恬適!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,經常除去心中煩惱,就是淨心!心清淨了,如同一面鏡子、一潭止水,清淨的智慧現前,一念不生,無念的心,即是佛心。契悟佛心,才能達到真正的自在!

  落實「禪」於生活中,收攝六根、觸物返照,時時作主,安住不動,契悟佛心,就是情緒管理的達人!永遠擺脫情緒擾攘之苦,閒看庭前花開花落,漫隨天外雲卷雲舒;自在心境,不假外求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