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與人生


文/見慷法師


  

  人生的際遇就像一艘船在大海當中漂流,隨順風抵桃花源地,隨逆風到蠻夷險境。如果沒有佛法正確的知見為導航,則無從掌舵,便隨風逐流,若能了解禪的智慧,並應用於人生中,定能化險為夷、遇難呈祥,隨心滿願擁有無礙自在的人生。

  所謂「禪者,佛之心也」,指的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,蘊含著定力與智慧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」六根不攀緣六塵,不分別取捨,攝心在定,有了定力則能看清楚世間的生滅因緣,顯發本具的清淨智慧。反觀現代人由於不知道本具有清淨智慧,是生命的活水源頭,所以迷失在追求色聲香味觸等塵境中,於順境生樂生貪,於逆境生苦生瞋,時時讓情緒掌控,於中載浮載沉,因而家庭、事業、人際關係也經常擾動不休,甚或釀成難以挽回的終身憾事。此時,若能將妄心收回,返本歸元,一念迴光返照,則正念現前,清楚明白作主;能有此覺悟,即是找到一帖處世妙方。

  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,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」這個四大假合的色身及念頭,常隨外境的因緣而生住異滅,想法、感受也不斷在遷變,找不到一個安穩踏實的真我,因而了知不斷攀緣的心是禍首惡源,於是,知道必須要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覺性上,這才是自己的真生命。

  從前有一位比丘在河邊打坐十二年,雖身體在打坐,心中卻常愛著財色名食睡等樂欲,因此無法得道,佛陀知道其得度因緣成熟了,就到河邊去度化他,此時正好有隻烏龜從河中出來爬到樹下,附近一隻水狗正好在找尋食物,一見到烏龜,上前想抓取時,烏龜馬上將頭、手、腳全部縮到龜殼裡,水狗完全沒辦法抓食,最後只好離開。比丘言:「烏龜知道用自己的殼作為護身鐵甲,因此得以保全性命。」佛陀藉此因緣教化:「世人甚不如此龜,不知無常而放恣六情,一旦命終則苦惱悔恨不及,生死無端而輪轉五道,應當自勉,勵求清淨解脫。」而說此偈: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,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比丘聞偈,發大懺悔心精進修行,最終斷盡貪欲,證阿羅漢果。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得阿羅漢己,乃可信汝意。」修行從逆情順性開始,不隨自己的意念分別,隨順覺性,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。」任何境界都要忍,不讓妄念出流,能忍自安,「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堅住正念,站得住、站得長,則自然能戰勝無明煩惱。

  將禪的智慧運用在生活中,則不會成為情緒的奴隸,就從收攝意根開始做好情緒管理,必能廣結善緣,處處逢源,隨心滿願地自在步紅塵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