恭敬为法宝


文/见髦法师


  

  在古代,人们对于天地万物,皆存有一分敬畏之心,秉持着谦卑恭敬向天地学习,故孔子云:“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,这可说是一种古人纯朴、谦卑的表现。然而时至今日,科技蓬勃发展,人类欲打破一切迷思、穷尽万象,恭敬之心渐渐被物质欲望所侵蚀,取而代之的是凌人傲物、不可一世的态度。

 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,儒家以仁为本、以礼治国的精神,孕育出深奥内敛的文化涵养,曾国藩有云:“做人之道,圣贤千言万语,大抵不外敬、恕二字。”中华文化重在自省,恭敬与谦恕实是两大重要操守。孟子曰:“恭敬之心,礼也。”《礼记》亦云:“夫礼者,自卑而尊人。”自卑,并非自怨自艾,而是谦卑、宽恕;尊人,即是尊重、敬重。恭敬是对一切人事物以严谨敬重之心处之,论其内涵,则蕴涵着真诚、慈悲、平等、智慧、无我……等无量善法,所以古人说:“敬之一字,聪明睿智,皆由此出”,无论待人处事、应对进退,恭敬之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恭敬,是从内心启发的真诚之心,古德曰:“心在焉,则谓之敬。”心专注在当下,不散乱、无杂念、无妄念,诚恳面对、接受、包容一切,就是恭敬心最直接的表现,在佛法中即是觉性、佛性、清净心的体现。

  所谓“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”。在人生的道路上,有善缘则万事容易成就,而人际关系的窍门,也不出于恭敬之心。

  春秋时期,孔子的弟子司马牛,因其兄弟们在宋国叛乱谋反失败,生死莫测,所以忧伤怨叹,唯独自己无兄弟,子夏便安慰道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”四海天下的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兄弟,而该如何做才能如此左右逢源呢?关键在“敬而无失、恭而有礼”,能以恭敬心待人接物,做事以严谨慎重的态度为之而无缺失,对人谦恭敬重有礼,果能做到如此,定能广结善缘、诸事成就。

  世间法如此,出世间法更是如此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欲学无上菩提,不得轻于初学。……若轻人,即有无量无边罪。”佛法从恭敬中求;我慢高山,法水不入,傲慢障蔽我们的清净心,使我们无法信受大法,听不进善知识的教诫、同侪的提醒。

  佛法讲,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业障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业障。消一分业障,就能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;消十分业障,就能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。恭敬心不仅是世间为人处事的一帖妙药,更是长养出世间的菩提心苗,在世间以恭敬心结善缘,于出世间以恭敬心结法缘。

  究其根本,恭敬之心在哪里呢?孟子曰:“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恭敬心人人皆有,其本质即是人人本具清净心之体现,然而由于无明烦恼、慢心障蔽而使宝镜蒙尘,只要愿意放下成见、我执,必定云消日朗,恭敬之心自然现前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