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


文/見蓉法師


  

  大海之所以遼闊,乃在不擇涓細,能納百川千流;大海之所以深遠,乃在於低於地表的空間,足以承接千江萬水。大海之中,涵蘊眾寶,各式各樣的生物悠遊其中。每一滴水的聚集、容受,成就了遼闊深遠的大海。

  蕅益大師云:「人不難有志,難有忍;事不難有察,難有容。故曰:有容德乃大,有忍乃有濟。」有德者,以寬宏的度量接納不同的人事物,讓生命的視野廣博豐富,宛若大海。反之,若是始終分別異己,嫉妒仇恨、憤怒苛求,就會囚禁在只容得下自我的荒島,如同站在我慢的高山頂峰,四周是斷壁懸崖,於是非人我的計較中,時時憂懼著失墜風險。

  孔子的門人子貢問:有一言詞可以終身奉行的嗎?孔子回答:「那就是恕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恕,心如。「言人之善,若己有之;言人之惡,若己受之」,看見他人優秀傑出,歡喜讚歎,如同欣賞自己優點一般的真誠;看見他人的缺失,就如同自己的過失一樣。明瞭沒有人自願當惡人,也沒有任何人故意要把事情做壞;沒有誰樂意為一時的疏失,而付出慘痛的代價。沒有誰希望互相爭鬥傷害,沒有誰期望被排拒、孤單而寂寞……。洞悉因緣果報的道理,就能由衷地寬恕,包容體諒。

  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云:「菩薩多悲智,損惱猶慈愍,如斫栴檀樹,流香普芬馥」,「智者遇大怨,慈悲猶不捨,如折蓮花莖,藕絲恆不斷」。世尊在因地修菩薩行時,曾為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不但不懷恨,心中如飲甘露,還發願將來成佛先度他。世尊成道以後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第一個度化的憍陳如尊者,前世即是歌利王。

  累劫以來,提婆達多總是處心積慮陷害佛陀,然而每尊佛都有提婆達多成就其道業。法華會上,佛陀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:「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,令我具足六波羅蜜、慈悲喜捨……,成等正覺,廣度眾生,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。」當吾人遭遇種種逆境時,亦須正念思惟,皆是善知識的慈悲示現。法華會上,佛陀亦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。「一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皆當成佛」,即是佛的知見、如來的心量。

  「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少事,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」,寬容大量的人住在平和、處處良善的世界,歡喜自在;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居住在充滿敵意、沒有公平與正義的世界。憤怒焦慮、計較善妒的人,總是覺得別人擁有更多、更好。經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心造諸如來。」當知我們所認識的世界,是由我們的心念感召而來,一切唯心所造。

  菩薩發願於生死大苦之中,拔濟有情於涅槃安樂之處。經云:「願一切眾生咸成正覺,功德無盡,廣大如法界,究竟如虛空,窮未來際無有休息。譬如虛空密雲彌布,降注大雨。若至陸地砂鹵之處,不久便乾。若雨一滴入大海中,海水未竭其雨無盡。」如果只為自身求於解脫,如同落到陸地的雨水,不久即蒸發乾涸。若是為法界一切有情,勤修善業投於涅槃之海,以大悲願,眾生無盡,善亦無盡。

  修行的願行如大海,抑或乾旱土地,就在這一念心之間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