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無障礙 淨土自心生


文/見然法師



  

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人生的道路上,能時時平安如意,但往往卻是事與願違。現代人講求民主自由,自我意識提高,加上互動都是透過快速的網路訊息,隱匿身分而不面對面溝通,因此人際關係變得更疏離,緊張對立加深彼此的猜疑和嫉妒。且每每在利益交關或遇到違逆境界之時,容易生起瞋惱與怨恨,因而結了更多的惡緣。如果以自我為出發點,處處只為自己著想,不能體諒他人,不能以同理心為他人設想,就容易起貪瞋癡等種種煩惱,造成人生路上的多重障礙。

  儒家說: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」佛法更進一步強調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,無論是與自己有緣、無緣的人,都能無條件以平等心、慈悲心對待,冤親平等、物我平等,不管是敵人、仇人、冤家、親人,不分親疏、平等一如對待每一個眾生。

  經云:「菩薩布施,等念冤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」站在三世因果的角度來看,一切眾生皆與我有緣,善緣積聚就是親,惡緣相逢就是冤。然而凡夫眾生多在人我是非、冤親憎愛、功名利祿中做活計,所以始終在三界中頭出頭沒,輪迴不已。諸佛菩薩則視眾生如己子,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。」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對待眾生,以智慧心修六波羅蜜利益眾生,令眾生同證佛道,同得解脫。

  《金剛經》記載,佛陀曾有一世為忍辱仙人時,倍受歌利王的侮辱及毀傷,心中非但沒有一絲絲的怨恨,甚至發願將來成佛時,第一個要度的就是歌利王。佛陀成道後,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,五比丘之首憍陳如尊者,是第一位悟道的弟子,尊者的前世即是歌利王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皆有佛性,皆當成佛,所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我們就是要學習佛菩薩「無我」的精神,以平等、寬廣的心量,等念冤親。不但是對人,對動物等一切有情眾生,都要心行慈悲平等,乃至於一草一木都要愛護。將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慈悲精神推廣出去,不但能改善人際關係,更可以為自己的人生,創造清淨安樂的因緣。《維摩詰經》云:「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心清淨了,當下就是淨土,無需向外馳求。

  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修行者當觀眾生為三毒所苦,發大悲心、大願心,以無人、無我、無眾生、無壽者四相,廣度一切有情,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發願生生世世度化一切眾生,直至成就佛道。

 

 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