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着如来衣


文/见墉法师


  佛法当中为什么常以“地”来比喻“忍辱”?因为大地被人用来种植、凿地、建筑、弃物,众生在地上走、踢、打、跳,或在地中钻爬,在土中掘挖,大地只是默然。行菩萨道,就要把自己当成大地一般,放下。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〈恶还本身〉章中讲到一个公案:有人因佛行大仁慈,而来骂佛,佛默然不对,如大地一般,乘载一切众生心,而安忍不动。

  或许有人会觉得忍辱好苦,其实,忍辱用在生活中,只是换个角度来看事情。

  佛法教我们观我空、法空,如果以空性来观察人及言语,就可以了解世尊为何能默然。分析人体是粒子、分子的组合,其实就像用Lego搭成的玩具一般,也可看似用沙泥堆出来的一个形相。而话语分析到最后,也不过是音声、能量的波动。所以佛法譬喻,人之间的争执,一如“化人问幻士,谷响答泉声”般的虚无;也像两只泥牛在海边斗角,斗到后来,掉入海中,都了无踪影。

  依着空性来了解忍辱,在三轮体空中,哪有骂人的人、哪有骂语、哪有被骂的人?当自己被指责时,是否也能仔细聆听他人的看法?而不是忙着对他人的态度起反应。自己可以反省检讨一下,对方讲的话是不是也有道理?几经考量后,再就事论事地去反应。这是和忍辱相连的功课。另一方面,自己想要骂人的时候,也可以想想:有随顺自己情绪的必要吗?有恶口的必要吗?自己可以选择不那样做,因为我们实在不用像“机关木人”一样,每次启动后都是同样的动作。忍心不动,言语、行动的氛围,就会大不相同。

  佛言:“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。佛默不对。骂止,问曰:‘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礼归子乎?’对曰:‘归矣。’佛言:‘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。子自持祸,归子身矣。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。慎勿为恶。’”

  在经文里,佛听完了对方的责骂后,以譬喻的方式,回答了对方的指责,让对方了解,那样的指责,是没有意义的,是自毁的。如是教化了对方,这是何等的慈悲。虚空无所不容,大地无为而无所不为;修习菩萨道是能忍,是克己,是了达空性,是行慈悲。经由不断地练习,让忍辱、达空、慈悲成为自己直截的反应,慢慢的,我们心中自会打开轻柔和缓的一片天,那时,我们就会体会到佛法的好处,将佛法变成自己一生的伴侣,时时都着着如来衣。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