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萨的心量




文/见饶法师

  自私自利的想法,往往局限了人的心量;怀才不遇的怨叹,往往掩盖了人的视野;沮丧、愤怒、抱怨,阻断了人们面对现实的行动力。然而,在沮丧、愤怒、抱怨的当下,我们看得清楚事情的真相吗?当负面情绪出现时,反问自己真的够努力吗?有把握每一个磨炼心志的机会吗?以正念、正思惟面对问题并解决之,一定会发现,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根本不是问题,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与心量。

  一般人凡事多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为考量,而佛法中慈悲的心念——“我能为你做什么?”能够将心念转化,从利己之心转为利他之心,因为唯有透过利他,才能完成自利。修行学佛的人了达“种善因,得善果”因缘果报之理,所以行善不欲人知。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不在于别人的认同与否,重要的是不断地充实自我,准备好随时能够为他人服务,以光明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,不自卑、不抱怨,不放弃努力的目标和方向,就不会迷失在错误的自我当中,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菩提大道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面对外在境界的刺激,应把注意力转向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就可以避免一时冲动所造成的恶果。尤其是与人沟通,无论用词遣字、声音语调及说话态度,都代表着个人的涵养与修为。透过境界的磨炼,学习菩萨慈悲宽容的心量,并不断地净化身口意三业,定能改善人际关系,广结善缘。

  而唯有透过深度的内省过程,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念头,知悉所有痛苦与烦恼的症结所在,都是来自于“我执”过于强烈,藉由帮助他人,从利他中淡化、消除“我执”,将愚痴转为智慧、将贪婪转为喜舍布施、将迷惑转为觉悟、将分别转为平等、将烦恼转为菩提……,就可以减少许多烦恼与痛苦。

  海伦凯勒曾说:“面对光明,阴影就在我们身后。”不要常常抱怨外境的好与坏,要检视自己内心是否慈悲与宽容。胸襟宽阔的人,能够逆转困境;反之心量狭小、不满现实的人,事事不能称心如意,便容易心随境转。

  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有偈云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;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不管世间如何变化,只要内心不为外境所动,则一切荣辱、是非、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,内心世界无限宽广,人生必定光明无量。

 

 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