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躬自省 積蓄厚德




文/見禎法師


  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眼睛,猶如鏡子一般,故而常見他人非,不見自己過。因為我們總習慣於拿著鏡子照向他人,而不是反照自身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」。若能見到他人的過失,如同是自己犯錯,這也是反躬自省,不僅煩惱減少了,也是慈悲心的展現。

  古人言:「凡夫無過,聖人過多」,凡夫處處掩飾過非,而賢聖之人則猶恐自己還有過失未能修正,故而時時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。孔子也說: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修行人更要時時的反躬自省,於無過中求有過,透過反省、檢討、改正,不斷的來修正身口意三業。與人共事,若能秉持著好事與他人,壞事自己檢討改進的態度行事,如此不僅能減少煩惱,也能增長慈悲心,待人處事更加圓融。唐代著名的君主,唐太宗。因有丞相魏徵時常於左右諫言,又能自我反省改進,故而開創了中國大唐貞觀之治,有一年,蝗蟲危害國土,災情嚴重,太宗於宮中捉到一隻蝗蟲,憤然的對牠說:「人以穀為命,而汝害之,是害吾民也,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,汝如通靈,但當食我,無害吾民。」於是要將蝗蟲吞下,臣子唯恐皇上服下成疾,因此加以勸諫,太宗說:「所願移災朕身,我為什麼因疾不食呢?」正因為君王將罪過歸疚於己身,德行感發,是年蝗蟲害即止息。這正是反躬自省,利他損己所積蓄的厚德,故而能成就大唐盛世。

  禪宗祖師臨濟義玄禪師,曾三次問師父黃檗禪師:「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三次皆被打。心中無限慚愧,唯恨自己業障深重,不能領會佛法要旨。後依黃檗禪師指示參大愚禪師,說出三問三被打的經歷,不知自己錯在那裡?沒想到禪師卻回答:「你的師父老婆心切,對你慈悲至極,要讓你開悟,你卻來這裡問我,有沒有過失?」義玄禪師言下大悟。由此公案可知,倘能凡事反躬自省,思惟己過,亦足以助成開悟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」,故而逢遇一切境界,無論好壞,都先反求於己,反省、檢討、改正,如此不僅令煩惱淡薄,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自然能與道相應。故一切境緣,皆可成為助道的資糧。

  子曰:「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」。當一個人能時時的反省、檢討、改進自身的缺失,而非流於慣性的挑剔他人的過錯,不僅能增長慈悲心,亦能培養厚德。更何況一切緣,不論善惡美醜、皆是自心所現,自業所感。故而當概括承受,逢苦不憂,遇樂不喜,如佛法中提及: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,不於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」倘能如此,則所處之地皆能安樂吉祥。因此能時時反躬自省者,必能積聚厚德,當是安樂吉祥之人了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