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處不自在


文/見徇法師


  每每讀誦《金剛經》,開頭的經文述言: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此段經文描述一幅佛陀與諸弟子的生活作息,於用齋時間,威儀庠序、從容不迫的行走乞食,乞食結束,回到住處,用完飯食,收好衣缽,清洗雙足,敷好坐具,安詳自在。

  看似平常,沒什麼特別事務,這正是身處紛擾塵世中,夢寐難求的寧靜與從容。每回讀到此段經文,原本狂亂奔騰的雜念,就能得到沉澱與收攝,頓時內心得清涼,多麼嚮往這樣清淨、無為、自在的生活!反省思惟:明明同樣是穿衣吃飯,佛陀是如此從容自在,為什麼自己卻是匆忙而散亂呢?透過讀誦《金剛經》,在佛陀的智慧法語中,看到自己的妄想和執著,原來不是外在的境界、步調太快,是心被境界假相所迷惑,不能作主,因此産生追求、攀緣、患得患失,所以有煩惱、有苦。

  《金剛經》全名為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以堅固不可摧毀、銳利能破萬物、最勝光明的金剛寶,來比喻般若智慧能摧破一切煩惱、妄想執著,啟發人人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,能時時安住在每個當下,生命就是踏實而自在。然而,一般人面對緊湊、忙碌的生活,就如同傀儡被時間、空間,乃至於名利追著走,無法喘息,該如何調整生活步調呢?誦持《金剛經》並配合靜坐,有助於調和身心。

  身心平時若是躁動,不但容易疲勞,思慮也不易清晰,想要在事業、學業,乃至家庭生活得到圓滿幸福,更需要穩定的心念和智慧的判斷,誦經不但可以培養定力及專注力,在虔誠、恭敬的清淨心中,隨文入觀就能産生反省內化的力量,藉由佛法的真理,啟發處事的智慧,就能事半功倍,更有效率。誠如《大學》云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生活的步調是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上,只要能夠作「心」的主人。

  如何作心的主人?就是要有般若智慧。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一般人最大的煩惱,就是將一切萬事萬物錯認為真實不變,一旦將境界當真,種種人事物不順己意之時,易心生苦惱,當合乎己意,就心生歡喜,心念始終在愛與恨、親與冤、喜怒哀樂中漂蕩,情緒不能作主,就是一種苦。

  但仔細分析:過去的人事物早已成了過去,哪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順境、逆境存在?只是因為執著、不肯放下,所以一直被過去的傷痛繫縛。看清楚一切境界,如同一場夢,如同水泡、幻影,終究歸於虛無,又有什麼好牽腸掛肚呢?不去回憶、想念,又豈有痛苦?若能看透虛妄,就能更坦然面對一切是是非非,豁達而開闊,儘管短時間很難調整習氣,但藉由每日誦經提起正念,思惟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,日久功深,習氣就能轉變。

  再者,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道理,也就是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的覺性存在,不被外境所動搖,不住在愛憎取捨、計較分別的妄念上,就是專注在當下,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,動靜一如,這就是作主的功夫。

  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要修身養性,不只是要遠離塵囂、俗務,這只是入門的功夫,先「身遠離」,減少妄想、欲望。更重要的是「心遠離」,不攀緣俗情,是非紛擾,在一切待人處事應對上,保持覺性及正念,不多起愛憎怨親想,以平等、平實的態度應對,心始終不隨境而起伏,以般若智慧看透名利虛妄,不貪求、不患得患失,生活中保持如如不動、清楚明白的智慧心,就能夠愈來愈自在,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,雖處塵世,能以透達的智慧,超脫俗務羈絆,淡泊以明志,發揮能力、貢獻人群,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  佛陀開悟後,說法度眾四十九年,修一切善法、度一切眾生,始終不離人群。時時安住覺性,以清明的智慧度一切眾生、說一切法,又不執有善可修、有眾生可度。了達空性的道理,心不執著,自然就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,而能夠來去自在。

  祖師大德云:「饑來吃飯睏來眠。」生活可以很簡單,檢視自己是以何種態度面對每日的生活?吃飯時,不肯專心吃飯,百般挑剔;睡眠時,不肯安心入眠,千般思量,總是回憶過去、執著現在、幻想未來。從現在起,藉由誦持《金剛經》,體會無住心、無所求心,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,生活就能愈來愈沒有負擔、壓力,無入而不自得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