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見己惡  外見他善

文/見楗法師


  從前有兩座寺廟,甲寺廟裡的人每天總是爭吵不休,乙寺廟則總是和合無諍。一日,甲寺廟的住持前往乙寺廟觀摩,希望能找到使寺院和合的妙方。當他一踏入大殿,便看見香燈師正在擦地,一旁的僧人則因為踢到放在一旁的水桶而跌倒。香燈師看到此景象,馬上放下手邊工作扶他起身,並連連道歉,是自己的疏忽沒把水桶放好;另一僧人也趕緊道歉,說是自己不小心,才沒看見水桶,還把水踢翻。看到這個景象,甲住持馬上理解,乙寺的和合無諍,是因為每個僧人都能做到反求諸己,不見他人過惡,因此能時時向他人學習、時時護念他人。

  儒家曾子每日三省自身,顏回則是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。二人皆是在落實著孔子所教導的「君子求諸己」。而孔子更以身教,教導弟子要學無常師,要擇善而從之,不善而改之,因此孔子能問禮於老子、學琴於師襄子,乃至向七歲的項橐請教。弟子顏回也正因能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,努力去行持,所以能不貳過、「其心三月不違仁」。

  導師 覺大和尚常開示:「佛法不離世間法,世間法圓滿了,即是佛法。」反省、檢討、改正,是儒家與佛法共同重視的。所謂「修行」,即是要時時刻刻修正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收攝六根、藏六如龜。如此心不向外攀緣,才能做到「不見世間過」。在還沒有辦法馬上做到以前,佛則教以持戒、守規矩,將習於攀緣、見人過失的惡心「絕之於未萌」。

  又,佛事門中不捨一法。諸佛菩薩視一切眾生皆如父母,故能尊重恭敬,恆思利他;又視一切眾生皆如己子,故不憎惡其惡,能以包容和耐心,循循善誘。

  儒家講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修身的目的是為了經世治人,是為了成為有德的正人君子,乃至成仁人、賢人。佛法也講修身,但目的是為了自度度人、弘法利生,希望一切眾生皆能成佛。因此,佛法更進一步提到要如何行利他的菩薩道。菩薩不僅常見己過,更常想眾生的好。對其短處,則給予無盡的包容及教導。

  向佛菩薩學習!從常見己過中,對治習氣,向上提升;從常念眾生的好中,生恭敬、尊重、謙卑、學習之心,進而常起利他之善念、善行。更從見其不圓滿中省察自己,增長自己的包容心。抱著如是心念來修行,自然能使善念周遍法界,自然所處之地皆能和合無諍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