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學多聞 聞自性

文/見箭法師


  導師 覺大和尚指導「教理、福德、禪定」的僧伽教育理念,三環一體,因此,在道場的每一天,薰修佛之知見,從方便法中藉事練心,彰顯自性本具之理,重慮緣真,冀能頓見自性,直契佛心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」「重慮」是廣學教理、禪定、福德等方便法門;「緣真」,是於諸法中不離反聞自性的功夫,覺察、覺照,檢討反省,終又銷歸自性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〈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〉云:「世尊,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,於時有佛出現於世,名觀世音。我於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。」什麼是「聞、思、修」?「聞」,就是用耳根聽聞,聽進去之後還要「思」。思惟什麼呢?方便而言,是思惟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、佛性本具之理。思惟,必須要經過一遍、二遍……甚至百千遍,直到對所思之理深信而能確實力行。力行,就是「修」。不論外在的聲塵如何變化、生滅,正因觀世音菩薩修學時所發的菩提心,以及恆河沙劫以來,以信心、專心、恆心始終不斷地在這個法門上精勤用功,從不放棄上求下化之願心,從不放棄本具的聞性,最後終能成就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、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」、自覺覺他之圓滿性德,具千手眼、化身千百億,解一切眾生之苦,拔濟有情。

  導師曾開示,學習任何知識、技能要有所成就,必須依照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四個原則。「會」者,即領悟、領會;「熟」者,熟練、透徹了解;「巧」者,高妙、靈活;「精」者,良質純淨,細密精純。學習的過程就是從生到熟,從熟到巧、精。

  觀世音菩薩因地修行時,本著對自性的信心、學習的專心、落實的精進心及堅毅心,歷劫來從未放棄反聞自性之行,因心而果覺,不正是自己落實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四字的教授善知識?

  子曰:「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效法觀世音菩薩,自己也在因地中學習發菩提心,學習作菩薩僧,學習在「教理、福德、禪定」八萬四千緣起法中,聞薰聞修,一方面要學菩薩歷劫不疲不厭的精神,誓學無量法門,從不會到學會、從學會到熟練、從熟能生巧到精益求精,以種種方便智慧引領眾生離苦得樂;另一方面,除了廣學多聞外,更要返照能夠見聞覺知的這念不生滅自性、本具菩提心,這就是「精」,達到自性無雜無染、精純清淨。

  因此,在生活中,行住坐臥、點點滴滴,都是學習如何讓反省檢討、反聞自性之功夫,達到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的觀行助緣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,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。」以往看到境界,通常直接歸咎外境,透過聽聞佛法,學習修四念處觀,從觀身、受、心、法中,思惟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之理,先在靜坐中收攝六根、降伏妄想,慢慢熟練了,在日用動中也開始能用上功,覺察、覺照,才明白:一切外境從不離自性所現。

  順逆境實是非關外境,皆因自心愛憎、分別而起。進一步發現,身邊一切人事物,無論是有情眾生、乃至一切無情山河大地,都是反觀自心的契機。能夠做到反省檢討,就能自利,也才能真正在檢討中承擔,發起利他之悲心願力。因為檢討反省、反聞自性,落實「聞、思、修」,才是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成就無上佛道的最根本因心。

  練習一起念就能馬上覺察、立即照破,即使不能當下照破,也要反觀自心,不看他人、不看外境,因為只要起心動念就是自己的錯,在一切緣起法中,時時都在學習,處處都在成就自己「會熟巧精」檢討反省的功夫。進一步,從反省檢討中銷歸自性,真正精純自心,返歸自性,聞而無聞、學而無學、修無修修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