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将他人好处想

文/见参法师


  所谓“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为备”,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依存,食、衣、住、行一切所需,皆仰赖众人的供给才不虞匮乏,所以不能离群索居。

  经云:“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,无男女尊卑,众共生世,故言众生。”人无法独自存活,必须生活于群体之中。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互动,在古代农业社会便发展为伦理,所谓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长幼、朋友,由不同的关系产生不同的“人际关系”。人际关系拿捏稳当,人生便能左右逢源。

  人际关系从何而来?从结善缘中来。一般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,容易结好缘;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,就容易结恶缘。佛法告诉我们不要结恶缘,结了恶缘之后,就会有怨憎会苦。古德云:“退后一步,海阔天空”、“小不忍则乱大谋”,所以,要与人结善缘,必须学习包容、忍让,一方面忍下自己的无明习气,不说他人是非好坏,另一方面,要懂得尊重及感恩他人。

  孔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又有所谓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又古德云:“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。”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,这才是作学问的真义。六祖大师开示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憎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”修行人于理上悟了以后,事上更要努力破除烦恼、习气。禅宗祖师谓:“动念乖真。”看到他人的过失,表示自己的六根攀缘外境而心动,心动便有能见、所见。见到他人的是非,这念心便是妄心而非真心了。

  所谓“如是因,如是果”,凡事皆各有其因果,因果历然,丝毫不爽,自己种因,终将自己受果,佛陀因此开示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──苦谛,世间是苦,众生在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乃至无量苦之中,无法出离。集谛,众生之所以受苦,皆是因为过去造作了种种苦因,才招致今生的苦果。灭谛,出世间真正快乐、自在的果报是“涅槃寂静”。道谛,欲得出世间自在的果报,必须透过修道的过程。从建立正确的观念、知见,将心中贪、瞋、痴等烦恼漏尽,而证出世的寂静之果。

  深信此理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心一定要能作主,要保持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。所谓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导师 觉大和尚亦常开示:“圣人也有过去,囚犯也有未来。”圣人未成圣之前,亦有其过失;囚犯虽有过失,只要能改过迁善,将来亦能成贤成圣。佛法告诉我们,众生皆有佛性、众生皆当成佛。当见到别人的缺点时,若能马上转念,观众生苦、发菩提心,常将他人好处想,心胸自然宽广,广结人缘、广结善缘,定能处处左右逢源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