业精于勤

文/见材法师


  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。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”唐朝韩愈曾劝诫学人,学业得以专精,乃是勤奋努力所致;懈怠懒惰,将导致学业荒废,一无所成。德行的成就,乃是平时的慎思笃行;放逸随便,将导致品行败坏。可见人的学识与德行,有赖于平日的累积与锻炼,方能有所成就。

  导师 觉大和尚开示,学习任何知识、技能,依照“会、熟、巧、精”四个步骤精勤努力,进而熟能生巧、精益求精,就能达到卓越的成果。以背经为例,初初开始,依着经文逐字逐句朗诵,并经过反覆的复诵后,渐渐地不看经本亦能完整地背诵经文,此即是“会”的阶段。为了避免随着时间长久而遗忘经文,进一步反覆研读祖师大德对于经文的开示,所谓: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。”一旦能了解每一字句的义理,就能强化记忆。此时持续熟练经文,对经文的每个段落皆能了若指掌,倒背如流,即是“熟”的阶段。

  当熟习经文后,紧接着将学习的方式更为提升,便是“巧”。针对经文的内容,提出一些问题反问自己,并用自己的语汇回答问题;或是将所背的经文活用至生活上,面对顺逆境界时,能妥善运用经文的道理转化烦恼。例如,当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时,能立刻思惟《达磨二入四行观》:“若得胜报荣誉等事,是我过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缘尽还无,何喜之有?得失从缘,心无增减,喜风不动,冥顺于道。”知道一切成就皆是因缘和合,并非一己之力可为,就不会心生骄慢,患得患失。进而能以谦卑、感恩之心,将福报和功德归于大众的努力与付出。

  反之,若听到别人责骂自己时,亦能想到《达磨二入四行观》所云:“若受苦时,当自念言∶我从往昔,无数劫中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起冤憎,违害无限。今虽无犯,是我宿殃,恶业果熟,非天非人,所能见与,甘心忍受,都无冤诉。”知道所有的苦果皆是自己造作而来,并非别人所给予的,就不会怨天尤人,而能反省检讨,改过迁善。如此,每次遇到境界,皆能以佛法的道理如是思惟,久而久之,佛法的道理就能与生活合而为一,生活中的见闻觉知,皆能基于佛法的道理巧妙运用,达到圆融无碍、通达自在的境界,此即是“精”的阶段。

  要达到“会、熟、巧、精”,离不开勤学、慎思、笃行。不勤学,就仿佛以倒盖的杯子接水,永远无法学到任何知识;不慎思,就仿佛以破洞的杯子接水,看似已学到,但却留不住;不笃行,就仿佛以污秽的杯子接水,虽学到知识,却不堪使用。

  换句话说,学习兼具多闻、思惟和修证,方能启发智慧,成就一切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成就中国“书圣”的美誉即是最佳写照。王羲之七岁开始拜师学习书法,并遍寻名家书帖,日夜精勤地练习。家门前的池塘也因为长期地洗毛笔和砚台,而成为有名的“墨池”。为了熟练各家名帖,他连走路的时候也专注思惟字体的构造和运笔的方法,并用手指在自己的衣服上一横一竖地习写,日积月累,连衣服都被划破了。如此经过不断的揣摩、尝试与修饰,逐渐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,其行草〈兰亭集序〉即是最著名的代表作。

  发明家爱迪生说:“成功是靠一分的天才,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。”历代禅宗祖师中,长庆禅师坐破蒲团七个;赵州老人八十岁仍行脚,四十年看一“无”字,不杂用心,后来大彻大悟。因此,不论是学业、家业、事业、道业,只要精进不懈,秉持“会、熟、巧、精”的原则,落实“闻、思、修”三慧,将来一定能够有所成就!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