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之路

文/見譯法師


  生命就是一條無止盡的學習之路。所謂「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」,從出生到死亡,沒有一樣事物不需要學習,但一般人只知道學習各種知識技術學問,目的是求取名利、權勢、地位。孟子說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!」儒家則以求取丟失的本具善心為宗旨,目的則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
  佛法更進一步教導我們,要學習、了解生命的真諦,明白生與死的智慧,才能自在、解脫。所以,學習首重在建立正知見,佛法說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《楞嚴經》亦云:「因地不真,果招紆曲。」有正因才有正果,人生學習的方向、目標若偏離或錯誤,不但沒有功德福報,甚至還會造惡業,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。有了正確的觀念,以利益眾生之事為學習方向,人生的學習之路就是福慧雙修,就是積功累德。

  有學習的方向,還要有正確的態度。人生樂在學習,所謂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。」若能像孔子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」的精神,則不愁人生無所成就。然而,世間有樂必有苦,從「不會、不懂」到「會且懂」,必須跨越過無數障礙、挫折與失敗,因此,必須以堅定的意志,持之以恆,絕不放棄。如孟子言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

  據統計,十年一萬小時,只要不斷努力,就能成就一件大事。十年基本功或許可以讓一個人成為某行業的專家,但由專家成為大師,由大師成為一代宗師,則非要下幾十年、乃至於一輩子勤奮不懈的功夫。

  所謂「沒有天生的釋迦,自然的彌勒」,聖賢皆由凡夫開始,所以不需妄自菲薄,「不會」時是鈍根,「會了」就是利根。「會了」還不夠,還要熟,一門深入,達到熟能生巧,巧而精通,通則舉一反三、觸類旁通。謙恭、專注、精進、長遠,會熟巧精,則功夫到家。

  大發明家愛迪生,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,先後用了七千六百多種材料,失敗總結,再實驗、再總結……前後經過八千多次的失敗,才取得成功。國父孫中山先生經十一次革命,才成功建立民國。一般人做一件事,能夠十次失敗而不退轉,已是難能可貴,何況是千次、萬次!

  翻開佛教歷史,歷代祖師大德往往修習一個法門,要經歷千萬時日、幾十年、甚至一輩子的工夫。如圓瑛大師花了五十年時間研經講學,才完成《楞嚴經講義》一書,成為後學者的研經指南。禪宗有一位長慶禪師,非常精進,一共坐破了七個蒲團,最後大徹大悟。又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後,在獵人隊中保任,持守、磨鍊心性,歷經十五年的時間。禪宗講開悟,只是「會了」,但悟後起修才是真修,這念心要時時都能如如不動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不被情移境轉、不被塵染,這才是真功夫。

  若懂得放下名利得失之心,為慈悲憫念眾生、為廣結善緣、為感恩報恩,為滅除一切執著與煩惱,不斷學習,秉持「會、熟、巧、精」的原則,通達化世度眾的種種行門,就是修菩薩行。菩薩的學習之路,是為了度無邊眾生、學無量法門,於利他之行中返照自心、斷盡煩惱,成就佛道,這條學習之路就是生生世世、在在處處不退之菩提願心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