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的智慧

文/见墉法师


  《金刚经》云:“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

  初初读到《金刚经》这段序文,叙述一段生活上的翦影,却是最平常的事。原来,佛也有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要,与一般人一样。很多人会感受到,经文表达出世尊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实,既安详、自然又合宜。

  这段经文会让人反思的是──“道本平常”。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,是不是也能和这段经文一般,不加上任何的造作,不夹杂任何莫须有的情绪?同时,也让我们进一步思惟“老实修行”的重要。

  “次第乞已”,是指出家人托钵化缘时沿门乞食,并且不过七家,虽只是事相上的规矩,但讲的道理是“心行平等”。

  “次第乞已”的缘起,要从世尊的两位大弟子——迦叶尊者与须菩提尊者说起。他们各有度化的对象:迦叶尊者一向乞贫不乞富,而须菩提尊者则乞富不乞贫。二位的作法都是根据三世因果的道理,今世或富或贫,在于前世是否曾行布施;今世布施与否,也会决定来世的贫富。迦叶尊者欲令贫穷人有行布施、种善根、得福报的机会;须菩提尊者则看到富人也需要同样的机会,才得以继续累积福报。当时,大众认为两位都有道理,因此去请教世尊,世尊答覆:“他们虽都是发心利益众生,但应当平等度化众生,须菩提只度化富人,迦叶只度化贫人,都是心不平等。”从此以后,佛就定下比丘们进城托钵应不分贫富的规矩。

  世尊对这两位尊者的教诲,讲到“心行”的细微处。发菩提心度众生都是对的,但仍要注意到“心行平等”。这个公案及“次第乞已”这四个字,提醒我们反思如何依止“心行平等”的道理,觉察、觉照起心动念有无染着,乃至于日常生活中有无染着。

  许多佛经的序文,说明佛陀头放百宝光明,以大光明显现三千大千世界。与会众人因而发起殊胜心、慈悲心,或了解“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”的道理,或契悟三昧、契悟菩提。在《金刚经》的这段序文中,佛也是在放光,这光是在“着衣持钵”中、在“次第乞食”中、在“还至本处”中、在“饭食、收衣钵、洗足、敷座而坐”之中。如经云“净极光通达”,佛的一举手、一投足,都和顶放光明一样,都是这念心圆满的显现。梵文中的“如来”与“如去”,都是同一个字,本无分别。如如不动的这念心,“寂照含虚空”,如虚空一般,心念动时又何能有住?都是“无所从来、无所从去”。“随立随破”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的智慧。

  修行是老老实实地做日常中该做的事,若随时随地都能心行平等,没有造作、没有执取、没有贪恋,不起分别,无有染着,直截了当,不拐弯抹角,行住坐卧都是“乘如实道来,乘如实道去”,如此便可大作梦中佛事,不会被妄念、烦恼所牵绊。若能如此,当下就是道,当下即是如来的境界。

  当我们能在专注中得到一种平静的乐趣,或能不费吹灰之力便顺利完成一件工作,或心无旁骛地用完一餐饭时,就能稍稍体会“如来境界”。这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境界,是如实的生命开展、是不离行住坐卧的大自在。这是可以实践的,在《金刚经》中,佛已如是作证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