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緣認得份

文/見幅法師



  所謂「心隨境轉」,人生有種種境界,當逆境來時,這念心是否會隨之起舞而煩惱、痛苦呢?《心經》云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修行若能落實在生活上,了達諸法空相之理,遠離顛倒夢想,心不隨境轉,就能心境俱捐,不再隨風起浪,這念心就能時時作主,隨緣而自在。

  修行是生活,生活就是覺性的展現。覺性的展現在於了達諸法空相、無我之理。《心經》云: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人生有八種境界風――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,在境界現前時,我們當下這念心是什麼境界呢?責怪他人?還是驕傲自喜、沮喪無助?如果不清楚這念心,就容易迷失在外相上,見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,也無法作智慧的判斷與處理。

  達磨祖師說:「眾生無我,並緣業所轉,苦樂齊受,皆從緣生。」世間一切諸法,皆是仗因託緣而生。例如,一場法會的圓滿,來自諸多人、事、物因緣和合而成,須靠眾人努力,共同護持。當同一件事,由不同人一起合作時,隨著人、事、物的不同,就有諸多因緣變化。如果在事情上起執著,執著於過去的作法、自我的習慣等,就容易產生衝突與矛盾。既然一切皆是仗因託緣而生,緣起緣滅,緣盡還無,虛幻不實。假使心中起了分別、執著,覺得自己很辛苦、功德很大,就會有煩惱。心意識本是無,遇緣而生,執我而有,故《心經》云: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」平時藉由因緣觀破除內心執著,看清事物的真相,心中自然不會執著,而能隨緣自在。

  孔子周遊列國時,由於厚德載物名聲遠播,因而引起其他學派的攻擊,受困於陳蔡之間,七日斷糧。學生們饑寒交迫,意志消沉,但孔子卻在戶外吟詠著神農歌謠,怡然自適。學生們不解,請教孔子,子曰:「正而待之而已耳。」人類只不過謹守正道、隨應變化而已,一語道出了孔子對世事的通達胸懷。孔子一生堅定地實踐仁道,背後是來自對仁道通達、對人心的體解,所以,即便不得志,屢遭挫折,仍一心堅定奔走,做該做之事,只為傳播優良的傳統文化,使眾生免於造惡、受苦。至今,孔子思想仍對人類的道德精神有很大的影響力。

  修行就是生活,一切離不開「心」與「境」。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,只有在當下的這念心用功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不在諸法假相中起執著,而能堅住正念,隨緣認份,進而創造緣起、運用緣起,最後還要銷歸自性,必能如導師 覺大和尚所云:「隨緣認得份,花開月常圓」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