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觀自在

文/見徇法師



  曾經讀過一則禪宗公案,宋代的白雲守端曾參學楊岐方會禪師。有一天,楊岐禪師問:「聽說你的師父茶陵郁和尚,有次過橋跌了一跤,之後有所省悟,作了首偈子,你記得偈子內容嗎?」白雲禪師回答:「是的,和尚的偈子是:『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關鎖,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』」楊岐禪師聽了之後,只是微笑不說話,之後便走開了。白雲百思不得其解,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,因此整夜輾轉難眠。隔天一早,便請教禪師,昨天為何笑而不語?楊岐禪師並沒有回答,只是問了一個問題:「昨天你是否看到在村子表演的小丑?」禪師接著說:「你還不如他。小丑愛人笑,你卻怕人笑。」白雲守端因此大悟。

  日常生活中,是不是曾經因為別人的眼神、表情或言語,而心生罣礙,患得患失?人們都希望自己是最完美、優秀的,若是得到正面的讚賞,心中就歡喜;若是聽到批評、毀謗,就陷入消極的自我否定或負面的情緒。追逐外在肯定的人生,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,其實很苦。

  每次誦持《心經》,聽聞「觀自在菩薩」聖號,內心就無比歡喜,嚮往著觀自在菩薩的清淨解脫;但是,為什麼我們始終沒有辦法像菩薩一樣自在,沒有煩惱呢?透過佛法的道理,就能夠找到苦的原因――其實是妄想、執著所造成,而最大的執著,就是將這個身體當作實有並認知為「我」的錯誤知見,從這個知見再衍生出――我所擁有的一切亦是真實、永恆──的妄想,所以,始終有一個「我」需要被肯定,這是「我的」能力、「我的」成就等,終日迷失在追求外物來鞏固自我的世界,當逆境現前,失去擁有的地位,痛苦就產生了。

  《心經》: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所謂「空」,不是什麼都沒有,空空洞洞的「空」,而是說明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一旦因緣改變,原本所存在的現象就跟著改變,如同水的三態,在不同的溫度下,就有水、冰、蒸氣的不同形態。因此,所有的現象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,凡夫心是粗中之粗,無法覺察微細的變化,並且堅固地執著眼前所看見的身體和世界是真實不變的存在。

  透過修習無常觀,能了解五蘊皆空的道理。人的身體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所積聚而成,這個看似真實的身體,在時間的推移之下,逐漸年老、生滅,仔細推敲,剛出生時,身體是嬰兒般大小,漸漸長大成為青年,到底哪一個身體是我呢?不只是身體,我們的感受和想法也無時不在變,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之下,千萬個念頭早已狂奔、飛逝,究竟哪一個心念是我呢?以空性的智慧,照破「世間萬物及心念恆常不變」的顛倒夢想,建立無常的知見,就不會固化我執,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。

  佛陀開示「空」的道理,並不是消極地什麼都不要,而是為了幫助眾生從虛妄的執著中跳脫出來;當了達一切因緣和合,就能更積極地運用智慧來建立良善的緣起,令沉溺於苦海的眾生,踏上離苦得樂的解脫大道。菩薩正因明達空性,不產生「我」的執著,而以更曠達的心胸、超越的眼界,大作夢中佛事。

  《心經》云: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若能進一步了知,在無常生滅當中有不生不滅的佛性,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平等一如,只緣迷悟而有差別。以佛性來肯定自己,時時刻刻清楚明白、不打妄想,不論處於順、逆境界,都能如如不動,回歸不生不滅的定位點,就能看透瞬息萬變的世間,超越成敗、是非、人我的相對境界,而能以平等心、不動心來待人處事,正如《大學》所云: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肯定自他的佛性,不妄生計較、分別,遠離顛倒夢想,達到究竟涅槃,那麼,生命無入而不自得、無處而不自在!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