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受虛妄

文/見寅法師



  人們以為冷暖、苦樂是實實在在的感受,為此流連而惆悵不已。我們可從科學的角度,認識「感受」形成的原理。國家地理頻道曾分析,「當神經叢受到重擊,會產生異位放電,釋出大量的『痛苦訊息』,造成訊號失控,讓腦部的接受器無法負荷,造成神經迴路超載。四肢接到混亂的神經訊號,使人體系統在電荷風暴下停止運作,這就是『刺痛』的真相。」

  然而,對於「痛苦感受」的判定,到底是生理反應,還是心理反應呢?從佛法角度來看,生理機械性的反應,只是一連串色法的因緣變化,也就是「境界的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但我們常有的經驗是──不小心切傷手時,起初不覺得痛,但當看到了血肉噴出,才驟然想起「會痛」。可見痛苦的本質,是來自內心的自我暗示,透過意識分別,才產生「痛」的感覺。所以,當專注在靜坐時,不起妄想,就會淡化盤腿痛受的意識,乃至可以忽略腿痛的現象,這就是「心生則法生,心滅則法滅」的道理。原來「痛受」,只是一種心念分別出來的妄想境;正如唯識所言,「受」是一種心法。

  如果感受是外境的心理投影,一般人常說「眼見為憑」,卻會因錯認塵境而妄生感受,如「杯弓蛇影」之妄,正是「瞎子摸象」式的抽樣誤差,倘為此妄受而牽掛,豈不遺憾?此外,感受也不一定反應實境。世間的4D電影,在賽車的影片中,透過畫面和駕駛座的連動,產生身歷其境的「真實感」;或者隨著雲霄飛車畫面的俯衝,感受到自由落體的「臨場感」……足見感受不一定建立在真實經驗上。

  因此,我們不能光憑感受來判斷人生。對於塵境具有正確的理解,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及安身立命的方向。《大智度論》中以實例說明心念在認知過程中,常有的知見偏差。例如有一美女,淫念之人看到了,以為淨妙,心生染著。而善妒的婦人見到了,卻心生苦惱,目不欲見。修行者以不淨觀的角度來看,身是蟲堆,口臭、屎尿……熏漬其中。若此「美色」真是純淨,則眾人皆應同見淨境;若實不淨,亦應同見不淨。如此看來,從不同角度、不同時點,世間的美醜、善惡標準始終不同,我們如何能從不確定的感受來定位人生?

  眾生的種種作為,常是循著感受的好惡來發動,所以形成感受的過程相當關鍵──若透過無常瞬變的心念來體會境界,就不容易有踏實的感受。我們常說這念心「瞬間閃過了無數個念頭」,在《大藏法數》進一步說明:「一念中有九十剎那,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。」僅此一念之心,就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閃爍變化不停,所以說「剎那無常」。這是因為眾生的無明習氣,造成心念不斷分別計較,從中生出妄想,再從妄想產生取捨。結果,我們所認定境界的好醜、感受之順逆,只是一連串辨識過程所概得的籠統訊號。隨眾生心的粗細,而有不同細膩度的感受。然而,一切終非其本質。就如同看似平靜的河流,卻是瀑流般瞬息不止,到底哪一刻才是河流真實的存在?又如,閃爍的燭光,看似一燈相續,卻是無數個片斷生滅相,被心念的想像串連,而像動畫一般生動。

  所謂「萬法唯心造」,一切身心境界,乃至森羅萬象,都是我們心念影現之相。眾生的妄想分別,加上心習的攀緣不定,常讓我們落在不實感受的苦執當中,故「四念處」告誡我們:「觀心無常,觀受是苦。」《金剛經》也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二元相對之境,一山還望一山高,無有定論,如何用來說為感受?且看「風流得意之事,一過輒生悲涼。」今日以順境為樂,明日少樂即成苦果。

  所謂「淨穢由心」,令眾生不捨的感受,原是心念惑起的分別妄想,若順此妄心來認識世界,就會迷執於不實價值,對境患得患失,這就是眾生苦因。老子也說:「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。」依賴根塵識幻構的感受來追求人生,猶如自溺夢境,空谷逐響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「感受」是眾生份上較容易體會到的心理狀態,故可作為觀照「妄心」的入處,進而體會「受想行識」諸蘊的虛妄性。尤其,「感受」雖是虛妄的心境相,但無礙從中體悟真心,因為虛妄的呈現,亦不離開真心之作用。

  長久以來,我們對感受的依賴,使我們對有形之相產生執著,常不見虛空湛然。只專注於有聲的旋律,卻不覺無聲之時,能聽的聞性仍在。這都是為無明習氣所困,使我們遺落真相。真妄本源一心,怎可捨境覓淨?既然妄不離真,則沒有妄念的當下,就是真心。如《圓覺經》所云: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」《金剛經》也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眾生心因妄想愛欲,自相混濁;只要沒有煩惱妄想,水靜自澄。假使了知一切幻化虛妄之境,必落無常生滅,何須勞心牽掛理會?且不離現前諸相,對境但無妄念,狂心自歇,以此作主、覺察、覺照之功,必能在幻化空身當中,契悟本具不生滅的法身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