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啟本具的光明藏

文/見泱法師



  面對天災人禍,正面思考的人會因此更珍惜生命;負面思考者,則因面對無常而抑鬱失措。懂得正面思考的父母師長,能尊重孩子的學習能力及人格特質,因材施教,使其發揮所長;反之,則易因孩子課業上的表現不如預期,而產生諸多煩惱,甚至造成親子問題。懂得正面思考的學生,面臨課業壓力,能視為自我提升的良機而快樂學習;負面思考者,則容易陷於時間不夠或壓力太大的逼迫苦中,對於所學無法產生興趣。

  一個人的思考模式,決定一個人的處事態度及所言所行。

  正面思考,使人樂觀積極;負面思考,則易使人悲觀消極。其根本差異在於前者能認識自己、肯定自己及肯定別人,而後者往往過之或不及,因而產生自卑或自滿,對外境患得患失。

  如何改變負面思考,養成正向思考的好習慣?佛陀以「八正道」告訴我們,一個人的思考模式,實則源於判斷事物的知見。因此,唯有端正知見,才能有正向思考的能力,亦才能正語、正業,終得正定,產生洞悉萬物的智慧。

  儒家以「中庸之道」為知見,倡行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五常,肯定自他存在的價值。舜為孔子所推崇,是力行中庸之道的典範之一。舜雖屢次遭家人算計、陷害,但從不怨天尤人,仍心存忠恕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後來,當他成為天下之主時,謹守堯「允執厥中」之旨,成就了太平治世。孔子讚之:「舜其大知也與!舜好問以好察邇言。隱惡而揚善;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;其斯以為舜乎!」孔子更繼承先王之志,明示後人以慎獨、克己復禮之方,端正知見,漸趨中庸之道。「吾日三省吾身」,透過不斷地反省、檢討、慎行而致其知;進一步,積極地向他人學習,所謂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」。

  儒家云:「罔念作狂,克念作聖。」在正確的知見上立穩腳跟,在起心動念處調整自己,轉惡為善,就能轉化負面思考的習慣。儒家以五常作為正面、負面與正念、妄念的標準,佛法則更進一步以因果、空性、佛性本具之理為根本,強調三業的正向行持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

  《達摩二入四行觀》以「報冤行」教導我們,在逆境中應深識因果,知慚知愧,化惡念而為正向思考;以「隨緣行」及「無所求行」教導我們,順境時勿得意忘形,於順於逆皆當思惟因果及空性之理。進一步,知曉佛性人人本具,從初信到深信,從有為契入無為,使心念由惡念轉化為善念、正念,進一步遠離妄想,達到絕對的正思惟。如此,不但能肯定自他生命的價值,更能超越生命,開啟本具的自性之光。   參訪佛教道場時,最常聽見的問候語是「阿彌陀佛」,即是祝福大眾無量光、無量壽之義。真正的光明藏並非向外馳求,真正的光明就是當下能說能聽、能起善念、正向思考的這念心。透過佛法的熏修,端正我們的知見。將所學的正知見,思惟內化,真正落實於言行,如同掌握開啟本具光明藏的鑰匙,人生因正向思考而步步光明,就是最有智慧的人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