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中與人相處之道

文/見橙法師



  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」翻開老子《道德經》,這是古代賢人以水之特性譬喻待人處事的哲言。而禪宗古德憨山大師,又是如何來看待的呢?大師說:「水之所以稱善,貴在有利於天下萬物滋潤生長,卻不會揚己爭強。因為無爭,所以能隨方就圓,無可不可,唯處於下,不同世人皆好高而惡下。」所以謙虛不爭之德為上善,如同水也,若有不爭之德,自然能無往而不善。

  歷史中,也有諸多賢哲事蹟可作為我們的典範。如春秋時代的藺相如因功而為上卿,卻為將軍廉頗所不服,總找機會加以羞辱。但藺相如深知國家之興盛需仰賴百官間的和合,所以始終迴避,不起衝突。這種以國事危急為先、私怨計較為後的態度,最終折服了廉頗,兩人還因此成為刎頸之交。又如唐代的宰相狄仁傑為眾人誹謗,君王問他想知道是哪些人所諫言的嗎?他只說:「若是真過失,當盡力悔改;若君王認為不算過失,則非常感恩、榮幸。至於是誰誹謗,則不想過問,因怕忘不掉而記在心中。」因此更得君王的賞識。而清朝的宰相劉墉,雖貴為重臣,侍君側二十多年,從不與人爭、不與他鬥,不求大功、不犯大過,無有結怨,平順為官,終至八十六歲安詳捨報。這些古代賢人之所以能成功,莫不是猶如水一般的處世哲學,即謙下與不爭。

  身處忙碌的現代社會中,各行各業競爭激烈,職場中的升遷問題常常導致種種分別計較、人我是非。面對這些問題,我們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,還是能悠遊自在於其中?職場,可以是為名求利的戰場,也可以是廣集福慧的修行道場,一切端看自心。

  老子云:「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」即是在職場上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,也就是安居於自己應處的地位,心要如深潭一般清澈平靜,則能不為外境所擾;與人交往,要心存慈悲、仁愛之心,說話誠信,忠於職守,做力所能及之事,並且合理把握辦事時機。若能懷著無爭之心,進一步觀察因緣幫助他人,以他人利益為優先,不僅能廣結善緣,亦能增長福德與智慧。若能朝此方向努力,不僅能於職場中悠遊自在,更能利益大眾,廣積福德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