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足的智慧
文/见墉法师

  

  自从八十年代起,美国华尔街提出“贪婪是好的”的口号,随着电影“华尔街”传到世界各地,这句话好像肯定了现代人的欲望,加深了对物质的追求,更加炫耀自己的财富。数十年过去了,在股市及房地产泡沫化后,世界经济一蹶不振,但人们的拥有欲仍然有增无减。除了一般人对于最新型的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趋之若鹜外,富豪们购买一艘数十万美元、数百万美元的游艇也时有所闻。如此种种浮滥奢靡之风,开始令世人反思。

  近来,世界各地开始有许多人以静坐的方式,来抗议世界金融界所引导的贪婪,也吸引媒体开始探索“贪婪是一种病吗?”“贪婪有救药吗?”

  贪求并不是太阳底下的新事。古人早知人的欲望无穷,而能满足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。洪偃法师深知贪欲的坏处,表示:“世人为贪心之所暗。贪己则惜落一毫,贪他则永无厌足。”众生一方面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,另一方面又不能在精神与物质上,随意满足自己的渴欲,这些就是痛苦的原因。洪偃法师也巧妙地点出转化这种痛苦的方法,就是要知足,能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,何苦有哉?要不贪己,就行布施,在利益他人中,完成少欲无求、心无挂碍的自利。

  自两千年起,社会上另有一股清流,与华尔街异道而行。首先,微软公司的创办人比尔盖兹基于对“每一个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”的认识,捐出个人财富中的二百八十亿美元,成立了一个以他们夫妇为名义的基金会。这个基金会具有多重目标,但主要是降低世界各国之间在健康、教育及发展上的差距,在二○○五年他被时代杂志选为“年度风云人物”。其后美国顶尖的投资家,同时以家居生活简朴而出名的巴菲特,也捐出了三百亿美元给比尔盖兹的基金会。他的理由很简单,“我只是把我不需要的,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”巴菲特也提到,最让他心动的事,是他知道有很多人会放弃看一部自己想看的电影或与好友的聚餐,把省下来的钱拿来做美国前总统柯林顿口中所说的“不求回报的善事”。

  的确,社会上有很多善心人士,有的按时捐款,有的则默默从事慈善事业。他们对于布施的观念虽然都有一些了解,但也有很多人在年复一年的贡献金钱、精力与时间后,看到社会风气依旧,于是对自己的付出开始怀疑?在精舍发心时,就遇过不少有这种困扰的居士,心疲力竭之余,想在佛法中找寻答案。

  这群人最需要的资粮是佛法“求”的智慧。什么是佛法“求”的智慧?导师 觉大和尚对“知足”进一步开示:“知足就是无念,无念就是禅的功夫。所谓‘无念’并不是糊里糊涂,也不是像石头般毫无知觉,而是心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没有一点‘不清净’的妄念。”了解到这一点,他们的心就安定下来,清楚认识到“清净心”是布施背后的能源,由“清净心”中所生出来的欲望,是合乎菩萨精神利己利他的“正欲”。再进一步,可以向佛菩萨学习,放下布施时所起的攀缘和执着,只要求自己善行圆满,不求回报,在这样的“知足”中回复这一念清净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这就是佛法“求”的智慧。从这些人的身上,可以看到佛法与禅修对他们的帮助,也可以知道,若佛弟子能以身作则,让愈来愈多人了解佛法“求”的智慧,让“知足”与“正欲”的道理在社会上生根,社会风气绝对能够改进,这也是“贪婪有救药吗?”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