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的美好追求
文/見寅法師

  

  人生有許多夢想值得追求。對市井小民來說,溫飽就是道理;對戰亂劫火中的人來說,活著更是硬道理。但除了溫飽與活著之外,我們還可以有精神與心靈上的追尋。萊特兄弟追求飛翔的夢想,讓我們貼近藍天;愛迪生的創造熱情,讓我們擁有光明。革命烈士用鮮血求仁得仁,臥冰求鯉的孝子感動天地。玄奘大師用冰雪堅定的求法願力,讓大法東來。孔夫子為禮求諸野的化世熱忱,擎起了萬世師表。而佛陀的踰城出家,探究生命真實,更帶給人類文明璀璨與解脫的曙光。這些人的認真追求,造福了人群,也成就了自己。

  生命的可貴,就在每個人都可以有追求真理的志向,使生命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。有人追求世間善法,積善修福,成就人天福報;有人志在出世間善法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成就解脫,進趣菩提。導師 覺大和尚開示大眾:「出世法不離開世間法;修一切善,放下心中的執著,世間法立即轉而提升為出世法。」就在這一念善惡之間,十法界來去,足見知見之重要。然而,世人非但善法不修,反而多求名利,不信這是虛幻假名,生滅來去,迷戀其中。貪名者難逃毀譽訕謗,錢財總歸「腐吏、盜賊、水、火、敗家子」五家共有,終非己得。就算是苦苦算計,求來了妻財子祿壽,必隨因緣聚散,一旦貪著其中,就有得失之苦。所謂「萬般帶不走,唯有業隨身」,人生許多追求,終如泡沫幻滅,對生命價值沒有助益,不僅浪擲有限命光,反因貪求作惡,增添禍業,貽誤將來。由此看來,因為知見不同,所追求的目標不同,未來的業果亦不同。這顯示人生的立志追求,須有智慧為導,方得不空過。

  善法之欲,即是通往菩提道業之津道。是以菩薩為求利樂有情,廣修善法,開創緣起,了知一切境界如夢如幻,故能不執著得失之相,藉著如幻的因緣,啟迪眾生本具的覺性。如此看來,「求」之一字豈有過乎?錯在眾生妄計得失禍福,執著其中,看不透世間的無常性,不能隨緣知足,這就是苦的根源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」 導師也說:「緣去緣來,緣生緣滅;得之勿喜,失之勿憂。」為何能無憂於得失呢?當知得失皆由因緣,正確努力是內因,外具善緣是福德,因緣和合方得成就,成事豈靠一個人孤因寡緣能為?若福報善緣不夠,諸事本來難成,所以要懂得檢討反省改進,常懷感恩之心,「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」,如此面對無常的生滅,就能坦然接受,隨緣盡份,這正是識達因緣的知見力量,幫助我們遠離得失心之患;煩惱執著熄滅了,才能認清自己真正需要什麼。

  世間所追求者,不外乎流行,何況世間的價值觀始終未有定論。環肥燕瘦,各憑所執;河東河西,常在遷變;求來的幸福,終有失去的時候。在無常中求好求壞,始終彌補不了心中的空虛苦楚。只有進一步體會到苦樂由心,不在於外境,這樣我們才能從物質的追求,更深入到精神與心靈世界的落實。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沒有妄想煩惱的當下,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現成的。古德亦云: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」無求之道,又豈是真的百物不思,萬事不為?實是不迷也。若能放下世俗厭羨的眼光,坦然面對自己的起心動念,那追求的背後第一因,是妄想、貪婪、傲慢,還是自己清明的心願,再來看看世間因緣,想想我們這輩子該作些什麼?

 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