诽谤与建言
文/见寄法师

  “春雨如膏,农夫喜之,而行人恶其淋漓;秋月似镜,佳人喜之,而盗贼恶其光辉。”这是唐朝有名宰相魏征的诗句。当时唐太宗知道魏征对国事尽心尽力,但对朝中还是有人弹劾他而产生疑问,于是魏征用这首诗作了回答。《论语》当中提到:“子贡问曰:‘乡人皆好之,何如?’子曰:‘未可也。’‘乡人皆恶之,何如?’子曰:‘未可也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恶之。’”以孔子的立场,一个真正良善的人做的事情,恶人定会心生不满,不然这种人也只是乡愿或朋党罢了。因此,产生种种诽谤的言词,也就不足为奇。

  西周末年,周厉王当政时,法令苛刻,残害百姓,于是怨声载道,大臣召公对此忧心忡忡,害怕国家因此发生动乱,于是上奏周厉王:“大王,百姓无法容忍您的政令,希望您能够改正。”这时,周厉王一派轻松地说:“这只是少数人在作乱,我会把这件事情处理好。”于是周厉王派人去监视百姓的言论,一旦有人说了对他不满的话,就会被杀掉。就这样,熟人在路上遇到彼此也不敢说话,不满的言论也就因此销声匿迹。不过三年后,国人终不堪忍受周厉王的暴政,于是揭竿而起,将周厉王流放到远方。一开始召公的建言,逆了天子耳朵,不仅不被采纳,反而被当作是百姓的一种诽谤。

  诽谤和建言之间,如何作判断呢?《禅林宝训》曰:“中无主不立,外不正不行。”心中有了正知正见,产生了智慧,是非善恶也就了然于心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若人有智慧之照,虽是肉眼,而是明见人也。”既是明眼人,恶意诽谤或是善意建言,自分辨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善意的建言,可以使我们反观自心,有了过错就修正。外在行为有了智慧作依据,自然不正自正,即所谓“身正不怕影子斜”。

  面对诽谤时,作为一个行者又该如何应对呢?广钦老和尚即是用“白眼相向,如沐春风”八个字来面对。摆在大殿的香火钱丢了,是谁拿的?师没回寺以前,从来没掉过香火钱,大众直接联想偷香火钱的人就是广钦老和尚。于是整个寺里上下,只要碰到老和尚,没有不“白眼相向”的。古人说:“万夫所指,不病而死。”可是老和尚依然“如沐春风”。之后真相大白,原来是执事故意考验广钦老和尚。于是大众生起一片敬佩赞叹之声,赞叹老和尚的忍辱功夫,可是和尚却依然故我。古云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不以物喜,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,缘去还无,喜风之下仍然能够如如不动;不以己悲,即使被诽谤、误会,也不会跟世俗人一样,定要争个是非曲直。了达“我”只是个虚幻的假相,虚妄之下,又是谁在被诽谤呢?经云:“动气出粗,即非法器。”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,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