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一步 路更寬
文/見呵法師

  有一首禪詩云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為道,原來退步是向前。」在人生的過程當中,有太多不可預知的變化,為了面對多變的人生,必須找一個方便又實用的方法來應對──退一步思考。

  退一步,不是怯弱,而是能「忍」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」「忍」字,心字上頭一把刀,要能忍得住順境不起憍慢,面對逆境不起瞋怨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故經云:「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」如文天祥的慷慨赴義之忍,留千古浩然正氣於後世。故「志忍私,然後能公;行忍情性,然後能脩。」孟子也講:「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從忍當中改變自己的心量,使它變得更寬廣無礙。

  退一步,也代表「止」的意思。有時候在面對目標時,衝得太快,或許光芒太露,或許障礙他人利益,導致在平坦的路上也會不經意地摔跤。更何況是心情低落、失意之時,都需要讓急躁、不安的心停止妄動,反省檢討。《大學》講:「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」就是告訴我們在立定志向後,凡事要深思熟慮,唯有冷靜,才能看清事情真相。佛法講:「萬法唯心」,一切世間善惡、好壞等種種現象,都是心念造作而來,故佛說種種法,為治種種心,必須從起心動念處去覺察、覺照,好事歸他人,壞事自承當。經云:「隨其心淨,則國土淨。」讓妄動的心歇止下來,清淨、作主的心才能夠現前。

  另外,退一步,還有謙讓之意。人之異於禽獸,因為知禮。心懷謙虛,則能增益學習,可以自利;有禮讓之胸懷,則能和合,故能利他又自利。佛法講「緣起性空」,是要我們放下我執,進而達到無我的境界。因為無我,才能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事物,成就利益大眾之事。進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安住在無住心上,遠離是非取捨,就不會被順逆境界所牽絆。

  從「退一步」引申出「忍」、「止」、「謙讓」之義,可從戰國時代趙國上卿藺相如對同朝大臣廉頗容忍、謙讓,使廉頗負荊請罪並成為知交的公案看出。因兩人的和合團結,使秦國不敢妄動攻趙,國家得以安定,百姓免於苦難。

  有句話說:「在順境時,要有最壞的打算;在逆境時,要有最好的打算。」時時能夠退一步想,視野變得寬闊,心量變得廣大,思慮變得深遠,並能「躬自厚,而薄責於人」,相信在人生的旅程中,必能海闊天空,圓融無礙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