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心一處則定
文/見諶法師

  人類自有知覺以來,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來感知周遭的世界,從而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所以我們一直是活在外在的現象之中,也常受其影響,左右我們的判斷與想法。一旦「心」落入自認為真實卻虛幻的世界中,就可能無法作主而隨其遷流,執此失彼,所以說:「夫生死交謝,寒暑迭遷,有物流動,人之常情。」(僧肇《物不遷論》)如果我們能不受外在事物影響,「心」的作用力將有無限的可能。

  目前有許多兒童心理學家都在研究兒童不能專心的原因,以幫助兒童學習成長。歸結起來,造成不專注的原因有很多,目前社會的物質發展、聲光科技的影響及生理因素,有物流動的現象造成物化社會。人的欲念增高,但耐心程度卻盪到最低,脾氣變得暴躁,對他人冷漠、不關心,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病源。

  東漢時代著名的經學家鄭玄,年少時跟隨老師馬融學習。老師在講學時,時常於堂後安排歌舞伎樂以助講興,同學們不時因樂音動聽而向堂後張望,唯獨鄭玄一心專注,不為所動。馬融如是觀察這位弟子十年,知道他將來必定有所成就;果不其然,後來鄭玄成為東漢「五經鄭司農」的注經大儒。

  東漢寧帝時,管寧與華歆常一起用功讀書,但華歆卻常不由自主地被門外經過的車馬所吸引,管寧見華歆易受外境所誘,知其心不正,憤而割席與之絕交。在歷史上,華歆果真是趨炎附勢、見利忘義的小人,而管寧卻有「或為遼東帽,清操勵冰雪」的高超人格。

  我們每個人從早到晚有八萬四千個生生滅滅的念頭,隨著外在塵境而起起伏伏,亦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譬如狂象無鉤,猿猴得樹,騰躍踔躑,難可禁制。」根、塵相接,其心則亂。導師 覺大和尚開示大眾:「於理不生分別,於境不生貪愛。」於理不生分別,是就心性理體而說,即所謂「知見無知」;於境不生貪愛,則是依用而言,正如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。」所以知境虛幻,而不因為欲念所牽,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中明白開示:「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為定。外若著相,內心即亂。」直指若能遠離外在一切變化造作之假相,便能達到一心不亂;不亂就是定,便能制心於一處。

  在佛法中,佛特別告誡比丘當學三事:「修一切善法、增長福德,廣學多聞,修習禪那。」所以禪定是出家眾本所應學,能令心不散亂。制心一處,便能了知世間一切生滅法相,無所求亦無所執,擯棄攀緣之心,捨諸放逸,則能息滅苦本。所以修行學佛之人,若能於禪定之中知其理而制其心,專心致志,不論在學業、事業上,皆容易成就。而出家人制心一處,心不攀緣顛倒,在生滅心中契悟不生不滅之性,精進無為,則道果必成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