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行合一的重要性
文/見鍍法師

  

  知者,知曉也;道者,途徑也。知道,就是了解做事的方法與途徑。然而,知道方法與途徑,若不能落實於行,猶如終日說食而不能飽,成為紙上談兵。換言之,唯有知行合一,才能化理想為行動,才能使美夢成真。

 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,向來為中外大思想家所重視。例如,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在《傳習錄》一書中便指出:「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他進一步指出:「真知即所以為行,不行不足謂之知。」

  知行合一的另一個說法就是解行並重。在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中,除了供奉釋迦牟尼佛外,在其兩側還可以看到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及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。兩位尊者分別代表的就是對佛法的解與行。殿堂中一佛二弟子的造像,就是告訴行者,佛法不光是靠理解,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在生活、行為上。

  解行並重對於修行人尤為重要。若是偏於解而忽略了行,就會流於狂慧無歸;若偏於行而無解,就會茫然不知方向,終究是白作工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」

 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次向鳥窠道林禪師請法。禪師告訴他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白居易回答:「這麼簡單的道理,連三歲孩兒都知道。」禪師說:「三歲小孩雖知道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這說明了修行者最容易犯的大忌,就是「說在空中,行在有中」。如果真正的知道,就要能解行並重。導師 覺大和尚便提示我們:「做不到就不是真知。真正知道的話,自然而然做得到。」

  然而,如何才能真正地落實知行合一?又要如何才能真正地知呢?關鍵點就在於聞、思、修。除了知道之外,還要進一步去思惟。藉由思惟,方能使所知道的理生根,更由此而產生信心。如此一來,在落實於行時,自然不生疑惑,也就能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。若是不經思惟,遇到困難便易退轉。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中有一則公案:有一次佛問弟子:「生命有多長?」一位弟子回答:「在數日之間。」佛陀說:「你並不知道。」又問另一位弟子相同問題,這位弟子回答:「在飯食之間。」佛陀說:「你也未了解。」又再問一位弟子相同的問題,這位弟子回答:「在呼吸間。」此時,佛陀表示:「你知道了。」

 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發覺,同樣是對生命的體悟,由於每個人對法的思惟程度不同,因此答案就不同,所影響的知見觀念也就不同,修行結果自然也就各有差異。

  總而言之,任何事情的成功,除了知道方法、了解道理,還要進一步去思惟其中的義理,使知見能確立無誤,然後付諸於實行。也唯有知行合一,才能築夢踏實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