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敵為友,怨親平等
文/見綦法師

  古人云: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」,芸芸眾生常要面對來自事業、家庭、親友、鄰居……不同方面的挑戰,一旦不合己意,就會感受到對方的敵意;倘若站在同一陣線,又會感覺到對方的善意。但是今日被我們視為敵之人,可能會成為明日的貴人;就這樣,彼此身份在敵、友之間變換著,成為生命日記的一部分。

  在世間,要成就一件事情並不是這麼容易,即使是能利益無數眾生之事,也會有人認同、有人阻礙。就像商場上耳熟能詳的名言:「沒有永遠的敵人」,如果敵人來日可能變成朋友,那要以什麼角度來看待眼前的敵人?其實朋友或敵人都不過是個虛幻的身份而已,當我們因對方的阻撓而憤憤不平,因對方的善意而眉開眼笑時,不就像是被別人操縱的布偶;一旦認清了這層關係,直令人付之一笑。

  放眼歷史,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:春秋時代鮑叔牙是齊國公子小白的師傅;管仲則為公子糾的師傅。由於齊襄公十分殘暴,二位公子被迫流亡到莒國和魯國。當兩位公子爭奪王位時,管仲還主動帶隊射殺公子小白。小白日後繼位為齊桓公,不但原諒管仲,更重用管仲成為相國;而管仲果然才能出眾,協助齊桓公九匡諸侯,名列春秋五霸之首。唐朝初年,魏徵是太子建成的謀臣,不但幫太子建立許多威望,更獻計要太子除去李世民,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。後來唐太宗即位,不但捐棄前嫌,更讓魏徵擔任重要諫官。在《魏徵傳》中,亦可感受到太宗在魏徵病逝後,失去賢臣的那份哀痛之情。

  所以面對阻礙我們的人,應秉持著因果觀念,先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所過失?是否考量不周全?是否少了一點包容力?是否願景不夠?是否經驗不足?從這些角度出發,抱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挑戰,待人接物的能力就會不斷提升,這不就是逆增上緣?而佛法更以三世因果的角度來面對這樣的事情,因為今世結下怨懟,來世就容易互相障礙、受無量苦。所以菩薩秉持怨親平等,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看待眾生,以四攝法與眾生結善緣,如此讓怨變親,讓親成為菩提道上的法親眷屬,共同莊嚴佛國,故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不論從現世因果或三世因緣的角度來面對世事,都能化敵為友、化阻力為助力。而怨親平等則是佛法中更深一層的道理,以因緣觀、無常觀看待世間的一切,既是因緣和合而成,緣起必然性空;因為是無常,所以一切皆不用執著於心。而身為菩薩行者,還要學習創造良善的緣起,這就需要悲心與願力了,正如《大般涅槃經》云:「菩薩常當作是思惟,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,隨其方便要當為之。」期勉自己亦能具足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之悲心願力,成就無上菩提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