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心覺察起而行,知足常樂福慧增
文/見梁法師

  

  「碰」──有時回到寮房,稍不注意就會讓房門發出很大的聲響,這是凡夫眾生常常會犯的過失,但又不認為有什麼不對,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的心太粗。凡夫之心是粗中之粗,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,而佛的心是細中之細。因為心粗,無法察覺自己做的事、說的話是否與佛法的道理相一致,於是造就了生死輪迴的苦因。而佛陀三覺圓滿,不但能自利,亦能利益眾生,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與楷模。

  一個人的心細程度可由行為中觀察得知,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,是否符合細行的標準,便可得知自己心細的程度。如何才稱得上是細行呢?來果禪師開示道:「行走,腳不能響,是細行;居止、站立,手垂直,身不動,是細行;坐必端直,無諸偏歪,是細行;睡則吉祥臥,不仰臥、不覆臥、不反臥,右手枕頭,左手搭膝,是細行;與人講話,眼看彼胸,言無口水,低聲輕語,是細行;交語,不可未言先笑,是細行;有事,不可畏頭畏尾,是細行;作事動腳必輕,動手必隱,是細行;佛戒能持清,是細行;威儀能具足是細行。」由此可知,細行的養成即是覺性的養成,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行舉止。覺性存在,時時刻刻活在清明、正念當中;覺性不在,所作所為都是粗、都是邪。

  過去,波斯匿王對於佛陀十分恭敬。有一天,波斯匿王設宴供養佛陀及比丘眾,希望為人民種善因,引導大眾走向人生的正道。佛陀待供養結束,便陞座為國王及人民宣說佛法。此時,恰好有二商人路過,一人聽了佛陀的開示,便歡喜地說:「佛陀就好比帝王,弟子們猶如忠臣般地隨行,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,才能使波斯匿王如此恭敬地供養。佛陀是這樣地尊貴,我也應該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。」而另一商人卻起了慢心,說道:「這國王可真是愚癡!擁有如此大的財富、權勢和地位,為何要對佛陀如此地奉承呢?佛陀就好比是頭牛,其隨行弟子猶如牛車,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,居無定所,身上又一無所有,這有什麼好值得尊崇與追隨的?」隨後兩人一同離去,走了三十里路,便在路旁的涼亭休息並喝起酒來。心起善念的商人,因對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與歡喜心,感得龍天護法的護佑;而心起惡念的商人,卻招感地獄裡的眾生,使酒在腹中如火燒,因而神智不清跌到涼亭外,至隔天清晨,慘遭經過的商隊車碾斃。同行的商人見狀,怕別人誤會他因貪朋友之財而行不義之舉,只好離開本國轉往他國流浪。此時,波斯匿王駕崩,留下預言:「將有一位卑微的人來到我國,若他是繼承王位的人,我這匹神馬便會向他屈膝下跪。」之後,大臣們便帶著神馬找尋未來的國王。剛好這位商人來到此國,神馬見到商人,立即跪下並舐舔他的腳。所有的臣子很高興地認定此人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新王,於是請他回宮繼承王位。成為國王之後,商人心想:「我這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善事,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福報?想必是因聽聞佛陀的教誨,獲其慈悲庇佑所致。」便與群臣出發前往舍衛國請教佛陀,以釋疑惑。佛陀為他開示:「當年波斯匿王在供養三寶時,你起了至誠恭敬之心,因此種下未來成為國王的善因,所以能登上王位;而另一同行的伙伴,心起驕慢,因而種下了惡念的種子,所以感得橫禍之果。這一切的因緣果報,無非是由自己起心動念所招感,不是天龍鬼神所能左右的!」

  佛法云: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。」由上述公案可知,任何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。心起善念的商人,對於佛的一切圓滿心生歡喜,感得光明的法界,得到諸佛菩薩、龍天護法的加被,諸事如意;心起惡念的商人,不了解因緣果報,對佛心生厭惡,處處是黑暗,不順遂的事便常常發生。世間人不了解「萬法唯心造」的道理,總是在物質上追求,對身邊的事物沒有一樣感到滿足,有了這個又想要擁有那個,古云:「終日忙忙只為飢,才得飽來便思衣;衣食兩般俱豐足,房中又少美貌妻;取下嬌妻並美妾,出入無轎少馬騎;騾馬成群轎已備,田地不廣用不支;買得良田千萬頃,又無官職被人欺;七品五品猶嫌小,四品三品仍嫌低;一品當朝為宰相,又想君王做一時;心滿意足為天子,更望萬世無死期;總總妄想無止息,一棺長蓋抱恨西。」因為一念的不知足,念念相續,產生了對種種事物的貪愛,總是得到老了或快要往生,才能體會到萬物的虛妄不實,沒有一樣帶得走,殊不知為時已晚。因為在貪求的過程中,造了種種惡業,這些業正是生死輪迴的根本,亦是苦的根源,這一切,皆是由於無法細心覺察貪念而引起。凡夫眾生若能時時覺察覺照、心起善念、口說好話、不做惡事、擇善固執,必定日日是光明,且具足福報與智慧。真正了解「生活上的細行,點點滴滴都是未來成就的資糧」的人,哪還有時間打妄想、起惡念呢?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