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地努力果地覺
文/見擔法師

  

  修行學佛,不離修福與修慧。「參禪之人,無福不能成佛,無慧不能度眾。住叢林裡,當先修福本。」本即是因,因上修福,便是在累積成佛資糧。儒家也說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」古代不少祖師大德就是因上務實培福,而在菩提道上智慧開顯,有所契悟。

  什麼是福報呢?《大乘義章》云:「依智起福,依福起報。」對佛法生淨信是因,故而知要修福的這念善心,即是始覺之智。依此智為因,把握每個因緣廣修福田,遂而感得良善之果,就為依福起報。古印度時,靠近祇洹精舍的河邊,住著一位貧窮的賢者。賢者每見到慈祥、尊貴的佛陀和威儀具足之僧眾,便油然生起崇敬歡喜之心。某日,賢者聽聞精舍要大掃除,便毛遂自薦前往發心。從此以後,不論晴雨,都能見到賢者的身影在精舍穿梭。賢者愈發心愈歡喜,春去秋來不曾停息。他的精進與誠意感動了天人示現未來生的殊勝果報。

  某日,在河邊浮現多幢莊嚴富麗的七寶殿堂,城裡的長者剛好經過,親睹此瑞相,詢問由天人化現的路人,路人答:「因為賢者發清淨歡喜心打掃祈洹精舍,將來感得生天住此殿堂之果。」長者聽了心生歡喜與嚮往,於是備了五百兩金到賢者家,想與他交換能感此殊勝果報之方法。賢者知其來意,說道:「以前會為了貧窮而苦惱,但自從親近佛陀、聽聞法要後,明白了世界上最珍貴的,不是向外汲汲營營追求財富,而是向內發掘自己這知足、懂得布施的心。佛陀說:『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』世間的財寶是留不住的,最終會為王、賊、水火災或敗家子給散去,只有這念能行善布施的心,才是無價之寶啊!」

  長者聽了有所省悟,用這五百兩金換得賢者親身驗證之智慧語,於是兩人歡喜相偕,將此五百兩金供養三寶,長者從此便常行善,聽經聞法,營齋設供,廣集福德,亦感得天人之果。藉由佛陀進一步開示,知道連布施行善的心也不能執著,二人精進用功,皆證須陀洹果。

  貧賢者在道場布施精神、體力,屬於內財,便是在逐漸捨離對我的時間、我的空間之妄執;用歡喜心作務,三業清淨,即與持戒相當;不畏風雨寒暑,是忍辱;月月年年不倦,是精進;出坡時專注無妄想,是禪定;修善卻不執著能施、所施,是般若。出坡的當下,就是在行六度。

  子曰:「仁者,先難而後獲。」在廣修福德的過程中,難免會有種種境界考驗我們是否堅定信心,具足誠意。若能發長遠心,遇逆境而不退轉,遇順境而不貪愛,如是用功,淬鍊六度萬行之因花,必能莊嚴無上之佛果。

 

 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