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仁不讓
文/見燿法師

  

  佛家所言之「承擔」,亦即儒家之「當仁不讓」。其意為遇到應該做之事,就主動去做而不推辭。如果「承擔」上加「直下」二字,更能切合地表達「義不容辭」之意。

  大凡能「承擔」事情之人,必為能擔當、肯負責,且具有君子之德者。歷史上諸如此類者,不勝枚舉。為我輩所知者如:周朝之周公旦於武王死後,輔佐年幼之成王,制禮作樂,使周朝文物因而大備,功成後身退,毫不戀棧,將王位歸還成王。三國時代蜀相諸葛亮,受先帝劉備之遺命,以輔佐後主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又,南宋末年,文天祥於謝太后、宋恭帝被俘之際,為樞密宰相;負起救國救主之責,至死不侍二主。於其衣帶中遺言:「孔曰成仁,孟云取義;惟其義盡,所以仁至。讀聖賢書,所學何事?而今而後,庶幾無愧。」此言不正是孔老夫子所謂:「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」之寫照嗎!

  由上之例可知,能「直下承擔」者,必能有「臨大節而不可奪也」之精神與勇氣。

  再看我佛門中之祖師大德,如:東晉之法顯大師,唐玄奘大師、義淨大師為求佛法,不畏路途遙遠險阻,不計個人生死之骨氣。民國初年之弘一大師,於江浙兩地瀰漫滅佛之論時,力邀激進分子,加以勸說;另方面上書教育界,懇請護持佛教,並推行佛教各項改革。近世之虛雲老和尚,一肩挑起禪宗五家之法脈,匡復頓教於不墜;以百年高齡處於鐵幕之中,幾復遭難而不動搖。

  往聖諸賢在前給我輩作榜樣,知道「承擔」非「匹夫匹婦」、「暴虎馮河」之小勇;而是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有義之大勇,因為有道義之勇,則堅忍不拔,不易氣餒;見所當行則努力去行,見所當為則挺身為之。亦如孔子所言之「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」。

  吾輩出家為釋門弟子,當視「弘法利生」、「承擔如來家業」為自家責任。故而每一位出家眾猶如法輪上之小螺絲釘,各盡本分。平時當多研教理,並向其餘之四明(因明、工巧明、醫方明、聲明)處學習,以作為「弘法利生」之資糧。並於各種事務中努力培福,藉事鍊心,破無始劫來之惑業,才能順利地大轉法輪。

  我輩出家僧眾修大乘法門,處此末法時期,眾生沉淪日多,世界愈苦之時,欲弘法度眾,誠非易事。內心必下「承擔如來家,捨我其誰」之誓願,效法祖師大德「當仁不讓」之精神,方能延續佛法,此乃「真承擔」也。

 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