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者為何?
文/見穡法師

  

  《論語.憲問》子曰:「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」古人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,進德修業;現在一般人的學習則是為了裝飾門面,炫耀給別人看。尚在求學的過程中,實應深思自己為何而學習?以什麼為學習目標?

  「學」一字按《說文解字》:「學,覺悟也。」謂藉由學習,能使人除去蒙蔽,進而自立、自主、自強。因為「人非生而知之者」,故須藉著前人的智慧及引導,廣知世界萬事萬物,才不會做出違反道德、常理之舉,不僅傷害自己,也傷害別人,所以「學」亦有倣效之義,向前賢看齊。所謂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藉由學習,不斷地提升自我,進而能自利利人。

  古人云:「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。」所謂的氣質,是由內心的修養所散發出來的相貌。因為每個人薰習不同,自然會展現出不同的氣質,或許是正氣、或許是秀氣,乃至於是俗氣。修行者應涵養的是「道氣」,言行舉止符合戒律、威儀,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,眾生一見就歡喜,甚至還可以影響別人、助益他人,此即以「道」為學習目標。

  「道」是一條通往光明之路。《大學》云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以佛法來說,大學之道,即是大覺之道,開始修行就是覺悟的開始。首先要明明德,明悟本具清淨光明之德性,稱為「自覺」,藉由許多法門,修善斷惡,進而達到覺悟的境界。除了自己有成就,更要幫助他人,即是親民,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教導眾生正確的知見,引其趨向正道,即是「覺他」,待自覺覺他皆圓滿,就達到止於至善,也就是「覺滿」。此時,心平世界平,走到哪裡皆是祥和安樂,沒有煩惱。

  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學習是一件歡喜的事,不僅能去除無知愚昧,開啟自性的智慧;更幸福的是,古聖先賢早已將路舖好,只待我們向前邁進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皆當成佛,發願精進學習,無有疲厭,回向「我與眾生等,皆共成佛道」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