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恆的自信
文/見昀法師

  

  經云,眾生心具足無量性功德,淨法滿足,能生一切世間、出世間善因果。有情眾生雖常處於煩惱之中,為苦悶無明所纏縛,但是清淨自性卻不曾須臾失去。

  佛性人人本具,眾生平等,毫無差別。自性當中涵藏了最珍貴的寶物,能夠流露最圓滿的智慧與最勝妙的境界及利益;但是眾生皆以擁有外物的多寡來判定自己的價值,而能明了珍寶就在自家中,不卑不亢地面對任何處境的人,宛如鳳毛麟角。於是,富者驕、貧者卑;多聞者慢,未學者輕。自信,就建立在功名利祿的厚與薄,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褒與貶中。

  古時有一齊國人,每日朝出夕返,必當吃飽喝足,洋洋得意地返家,向妻妾誇耀在外所享受的種種美食及醇酒。當妻妾詢問往來應酬的朋友為何人時,齊人總回答是權貴顯耀,言下頗以此自豪。一日,好奇的妻妾尾隨丈夫外出,想窺其在外的生活如何風光,沒想到發現他白日在街頭遊蕩不定,並無權貴相伴。浪擲是日後,傍晚走進城外的墓區,向在祭祀的人們乞討祭拜所餘的酒肉;不足以裹腹時,又東尋西找,到其他墳上去乞討。妻妾至此才恍然大悟,原來這就是丈夫每日飽食酒肉的方法,兩人痛心而泣。不知情的齊人卻如往常一般,回家後以虛妄的際遇誇耀親人,沾沾自喜。

  愚昧的齊人以為沒有顯赫的生活,會在親族間黯然無光,無以立足,故以虛妄的謊言及幻象來掩飾自己的卑微,從而造作了種種扭曲的行為,再以這些假象來填充面子,使自己傲立於親友之間。

  齊人所引以為卑、引以為傲的事物,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、聲名,這些物質、聲名,從本以來,不僅不能恆常伴隨我們,甚而還勞累我們苦苦追求。即使追逐而得,短則數日,長則一世,又將散去,終歸於無。而下一世,又是辛苦追逐的開始。假使我們將自信建築在這些生滅無常的事相上,就等於讓自己在卑與慢之間反覆輪迴,始終找不到平衡點。所以沒有堅毅不變的自信,也就無法支持我們度過每一個人生的順逆境,時時不卑不亢地待人接物,讓我們免於像齊人般荒誕偏頗的心態與行為。

  看不清自性功德本質的人,容易陷於貧窮與富貴、有與無的境界風中,時而憂、時而喜,甚且成為外物的奴隸。唯有秉持著清淨的自性,才能安於不動的自信,才能免於在卑與慢的極端中搖擺不定。孟子說:「萬物皆備於我矣。反身而誠,樂莫大焉。」萬事萬物的道理,都已經具足於己身,何需向外尋求?只要能夠反省己身、反聞自性,身口意業都能合乎誠信,循著淳淨的自性而為,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、最恆久的自性了。自信,不在外,反求諸己,它早已在不曾變異的自性當中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