欣賞不忌妒
文/見彥法師

  

  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云:「離貪嫉者亦四種報。一者現在世中見他富貴不生貪嫉,作是思惟:『彼人富貴皆宿福生,以我貪嫉豈能侵奪。以是因緣,應永斷除慳貪嫉?,若不除斷常受貧窮無復威力。』以是義故,菩薩觀之除其貪嫉,於他富貴生隨喜心,不捨毫釐獲大功德。二者一切愛敬,身心安樂無復憂惱威德自在,能淨心中貪欲雲翳,猶如夜月眾星圍遶,貪嫉之心由斯微薄。三者所生之處常得端嚴,六根圓滿財寶豐足,眾人愛敬常行惠施,無礙辯才處眾無畏。四者乃至證得無上菩提,眾聖圍繞功德最上,一切眾生同受教命。慈氏!當知此即名為離貪嫉者四種果報。」

  佛陀窮其一生,在世間弘揚覺悟的真理。仔細領悟,其實並無艱澀。道是如此平實;去除了貪婪與忌妒,自在與智慧便顯露無遺。正如馬祖道一禪師所說:「道不屬修,但莫污染。」遠離對名利財色的貪婪,不忌妒他人的成就,自性功德便如雲開月現,光芒普潤萬物,隨之而來的福德果報,也將自然呈現。

  若能以清明的智慧,了達他人的成就是因今生的精進或過去生的福蔭而來,我們就能無所忌妒,隨喜讚歎之心亦能油然而生。因此,有著無瞋柔和的心,有著歡喜恭敬的思惟,身心就能夠遠離煩惱與憂愁,自在且具有威德。這樣的德行,不僅現世受惠,來世生得相好莊嚴且富貴,亦能布施他人,為人所恭敬。身處大眾之中,也能無所畏懼、辯才無礙。更甚著,憑此不貪忌的功德,將來能夠證得無上菩提,為一切聖賢所景仰,教化一切眾生。

  經典中淺易的道理,透露了自利利他的無上妙法。正如《地藏經》言,捨一得萬報;亦如四兩撥千金,捨棄了瞋忌,堅守著欣賞、隨喜的寬懷心胸,一切功德便能水到渠成,不假外求。

  從前,百丈禪師上堂說法時,提到他受先師馬祖道一禪師的一喝,耳聾了三天。百丈禪師的弟子黃檗希運禪師聽到這個公案後,便吐了吐舌頭。百丈禪師看到黃檗禪師的回應,說:「你豈非承嗣馬祖?」黃檗禪師聽了,卻發出高超的見地:「不是的,今天因為聽到和尚的開示,才能心領神會馬祖大師的大機大用。但我尚不認識馬祖,若說我承嗣馬祖,恐怕以後要斷絕了這法脈傳承。」百丈禪師聽到這樣的回答,非常肯定黃檗禪師的體悟,便說:「僅僅與師父有相同的見地,是抹煞了師父教化的德行;超過師父的見地,才足以有所傳授。你的確超過了師承的見地。」黃檗禪師聽到師父的肯定,就地禮拜。

  百丈禪師圓寂後,黃檗禪師與石頭希遷禪師共同傳承了法脈。黃檗禪師更大振宗風,其下的臨濟法脈至今仍然綿延。在禪師的身上,我們看到了師徒傳承當中,沒有一絲的保留與妒忌之心,唯以弘法利生為重。而弟子也不因修行的成就而貢高我慢,仍以謙下的德行與弘宗演教的願心自持。祖師的道風,寬宏無礙,溢於言行之間。

  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云:「戒香,即自心中無非、無惡,無嫉、無貪瞋、無劫害。」又云:「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惡,貪瞋嫉,諂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開眾生知見。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觀照自心,止惡行善,是自開佛之知見。」心性本具一切的功德智慧善法,能夠遠離染污,將狹隘的我執破除,欣賞他人,不忌妒她人,成就他人,就能夠將性德彰顯,而成就解脫自在的聖道。慈悲喜捨,將一切眾生的功德都當作是自己的功德般歡喜,則心無所礙,必定能夠契悟本性,成就心包太虛的法身佛果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