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恩、感恩、報恩
文/見愿法師

  

  每當進入齋堂,隨著大眾盛好齋飯,坐下供養時,心中不禁生起一份感恩之心:「眼前這一碗飯菜,不知經過多少人的辛苦才得以完成,自己能輕鬆地吃到這一碗飯,是多大的福報,怎能不知恩、感恩、報恩呢?」

  古德云: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。」今日三餐粥飯、四季衣物及各項日用所需,皆無須勞心費力,實是眾多因緣和合成就,自己應當慎重珍惜,反哺感恩。所謂「上報四重恩」,在眾多因緣下,最重要的就是四種恩德:父母師長恩、三寶恩、眾生恩、國家恩。

  「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」,父母十月懷胎,辛苦養育,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,即時時將心繫念在子女身上:在腹中,懷胎守護、臨產受苦;在兒時,迴乾就濕、哺乳養育;待兒長大,遠行憶念、恩憐意隨,即使到了一百歲,仍舊擔憂八十歲的兒子。父母恩情如此深重,怎能不反哺報恩呢?成長過程中,每一位老師、長輩,甚至朋友,都是影響人格的重要角色。若無師長、善知識的教導,又如何成為知書達禮、富有學識涵養的人?所以師長恩深重,怎能不知恩、感恩、報恩呢?

  此外,更要有出世間的善知識引導,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,指引我們出離生死輪迴的困局。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言:「滔滔苦海內,三寶為舟航;炎炎火宅內,三寶為雨澤;冥冥大夜中,三寶為燈塔。」佛、法、僧三寶是漫長的人生旅程中,光明的指標;是挫折的生命低潮裡,智慧的錦囊。若無三寶,我們始終在人生的棋局裡,走不出解脫的勝局,找不到永恆的出路。深感於此,又怎能不心存感恩,報答三寶重恩呢?

  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。」生存在社會中,每個人的日常所需,皆來自於眾人的分工合作,如同諾貝爾獎得主、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:「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,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(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)的勞動,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接受了的和至今還在接受的東西……」連愛因斯坦都如此強烈感受到社會是生命共同體,沒有他人就沒有自己,更何況是我們出家眾呢?所謂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若還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」我們每日所需皆是信眾布施供養,若無信施檀越的護持,佛法如何弘揚?不僅如此,現前的因緣是施主的護持供養,倘若將眼光拉長、放遠,一切眾生跟自己的因緣是非常深遠密切的,如經云:「我與眾生,從曠劫來,世世生生,互為父母,彼此有恩。」一切眾生,不論是人類,乃至蜎飛蠕動、螻蟻昆蟲等,皆可能是過去親眷,面對自己的親人,又怎能不感恩、報恩,飲水思源呢?

  若能將心量再放大,擴展到整個國家、整個世界,我們之所以能安樂地生存,不為盜賊所擾,正因為有國家的法律、警察的維護;之所以能賺錢謀生,維持生計,也是因為有國家的經濟政策、金融體制。所謂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,若無國家在背後默默支持,人民怎能安心地生活?是以國家的恩德,也要感念不忘!

  三寶恩德深,引領我們出離三界苦海,身為佛弟子的我們,要如何報佛恩、報師恩、報三寶恩?「假使頂戴經塵劫,身為床座遍三千,若不傳法度眾生,畢竟無能報恩者。」能聽聞佛法,是無上的福報,所以四眾弟子更要發心宣揚佛法,令一切眾生同聞法益,同得解脫,同證菩提,如此一來,才是真正報答三寶恩、眾生恩!

  飲水當思源,再平常不過的一杯水,背後也有無數的成就因緣。所以,我們若能時時體悟因緣法則,真正了達存在的珍貴性、人身的難得性、佛法的難聞性、善知識的難遇性,才能由衷發起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心,珍惜修行的因緣,精進用功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