漸漸
文/見廩法師

   「漸漸」為中性之詞,無有好壞。以佛法而言,就是薰修。行者若常薰習善法、淨法,即能向上提升,「漸漸」成為賢人、聖人;若薰習惡法、染法,則會向下沉淪,「漸漸」墮入地獄、惡鬼、畜生。所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,端看當下這念心起何作用?

  《孟子》<告子篇>言:「牛山之木嘗美矣,以其郊於大國也,斧斤伐之,……非無萌蘗之生焉;牛羊又從而牧之,是以若彼濯濯也。」牛山的樹木原本是很茂盛、美麗的,但鄰近人多之處,則常有人去砍伐樹木;加上常於此地放牧牛羊,因此人們看到的牛山都是光禿禿的樣子。事實上,這不是牛山的本來面目,只是後天人為的破壞,使其失去原貌。這念心猶如牛山般,如果沒有好好去保任,任由貪、瞋、癡來毒害它,任由無明、煩惱來蒙蔽它,「漸漸」地,此心失去光明,身、口、意三業造作惡業,即會向下墮落、沉淪。

  曾有一篇文章,報導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,最初在一家酒店當會計,她心想:「酒店環境雖然複雜,只要自己行得正,好好當一名會計員工就好。」有一日,老闆告訴她:「現在剛好缺一名服務生,你來陪酒,薪水給你雙倍。」她想:「只是喝酒而已,薪資就可以雙倍,比起記帳工作,真是太輕鬆了。」於是一次、二次、三次……「漸漸」地,她習慣這種奢華的生活。幾個月後,老闆又向她說:「某某客人希望你能陪他一夜,如果你願意,薪水再給雙倍。」她又想:「一晚而已,就可以賺這麼多錢,太容易了。」「漸漸」地,她就墮入紅塵中,從此無法掙脫。最後,她那份純真之心,就在「漸漸」薰染中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貪心、無慚無愧之心。

  若欲使此心返本還源,即須保任、長養它,使其彰顯,不受蒙蔽。《孟子》<告子篇>復云:「故苟得其養,無物不長;苟失其養,無物不消。」

  首先,應慎選環境。<勸學>一文中:「君子居必擇鄰鄉,遊必就士,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。」有好的環境、外緣,這一念清淨心才不會墮入污濁之氣中,而迷失方向。修行亦復如是,尚未站穩腳跟前,要親近大善知識,依止正法道場。如此修行才不致「漸漸」走偏,行入邪道中。除有善緣外,最重要還要有內因──覺性。《心經》云:「觀自在菩薩」,菩薩因「觀」得「自在」,「觀」就是覺照,反省檢討。透過自心的觀照,「漸漸」去除煩惱、習氣,才能轉凡成聖,一路向上提升。

  最後,行者要發大慈悲心、廣大願心,倒駕慈航,行自利、利它之菩薩道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諸佛如來,以大悲心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於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修一切善,無一善不修,視眾生如己子,如此才能真正圓滿佛果,達到究竟之地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