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頭放下,方得中道
文/見諶法師


   「放下」看似容易,卻是修行上的一個重要關鍵。要學會放下,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放下?古德說:「兩頭放下,方得中道。」兩頭即是相對的兩邊,善惡、是非、得失,由於凡夫都在分別妄念之中,所以塵勞繫縳,不得自在。因為在兩頭之中,執持一端,所以生出許許多多的是非得失和無盡的煩惱,如能放下,則清淨之心朗然而現。是知我們常執一方,不肯捨離,乃在我執深重,而我執則根生於樂受貪愛,放逸六根;塵境相接,時日一久,保持幻質,故不擬棄捨。

  諸法緣起,本無自性,夢幻空花何勞把捉?只因一念不覺,誤認實有,空花水月,心迷鏡相,如揮刀欲斬秋風,徒自勞頓。所以世間的成住壞空,本然實相,皆依緣而生、依緣而滅,哪裡有不變而可執持的東西呢?執色者泥於色,執受者泥於受,凡夫心存甘伏,投泥自溺,不能自脫,亦如愚人自愚,偏說他人愚不自知。如能理解空性的道理,放下執著,不執即是放下,所謂「休心息念,斷絕攀緣……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,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。」何況從無始以來,未曾息心,數數經歷,何以苦苦貪戀,不肯放下。

  昔有一黑齒梵志,因為修得五種神通,人們稱他為「五通梵志」。梵志善於說法,往往感得天女散花、八部龍神護持,但因過去業力之故,即將往生,輪迴地獄。時閻王前來聽法,不忍而泣,梵志問其故,閻王據實告之,梵志懼然求救度之法。閻王曰:「非佛無以解脫。」梵志運其神力,以左右手擎合歡、梧桐樹兩株,至靈山獻佛。佛告梵志:「放下。」梵志放下左手一株。佛又說:「放下。」梵志再放下右手一株。佛又說:「放下。」梵志回答:「我兩手盡空,不知更須放下什麼?」佛說:「我非教你放捨手中之花,你當放下內六根、外六塵、中六識。無一可捨,是你免生死處。」梵志忽然大悟,得入無生忍之境界。

  「無明愛取三煩惱,行有二支屬業道。」我們不能放下,是因無始無明所生的煩惱,以「愛、取」執著而造作實有與我執,不忍捨離,所以感得生老病死,流浪諸有,輪迴不止。如能放下執著,放下內六根、外六塵、中六識,有滅則取滅,取滅則愛滅,愛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識滅,識滅則行滅,行滅則無明滅,無明滅則生老死滅。在諸法緣起中,不隨業流轉,以始覺之智,照本覺之理,則能斷三世因果生死輪轉之苦。故禪門詩偈曰:「兩手擎來教放下,空身立地更疑猜,根塵識界無尋處,多謝春風爛漫開。」

  俗語說:「有捨則有得。」能捨即是能看破一切緣起無常,放下因迷成惑的執著。能捨即是成就自己,其結果則是無入而不自得。能看破放下也是一種福報,代表心量廣大,有不執的智慧。所謂「知足常樂」,能放下的人常常是心中沒有貪欲,儒家說:「無欲則剛。」「無欲」即是無取無著,「剛」則合於天地之道,君子篤行於剛健,輝光日新,自強不息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亦云:「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,少欲無為,身心自在。」若能了達貪欲是生死的根源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精進無為,「放下」──雖失即得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