擇友
文/見風法師


   當一個人脫離了父母的懷抱,面對未知的一切,身旁除了親眷外,就是朋友的陪伴。人們總是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友,因為想法、興趣相同,彼此才有共通的話題。所以,我們從周遭的朋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,所謂「觀其友,知其人」。

   《歡豫經》云:「賢友是萬福之基,現世免王之牢獄,死則杜三途之門戶,升天得道,皆賢友之助也。」良朋益友是成功、成聖賢的最佳助緣;相反地,遇到惡友,則是墮落的惡因,如<溈山警策>云:「狎習惡者,長惡知見,曉夕造惡,即目交報。」故擇友不可不慎!

  君王要治理好一個國家,首先要遠奸佞、近忠良,如此才能讓國家興隆起來。選擇朋友亦是如此,和有德行的人在一起,每天所見所聞皆不離正見,耳濡目染下即便不能成聖,至少也是一個正人,知見端正了,未來就會充滿希望與光明。

  要如何分辨賢友或損友呢?往往我們會認為:凡是對我有利、讓我感到歡喜的就是「好人」,而處處和我作對、不順我意的人,就是「壞人」。這是很粗淺的看法,因為有時給我們好處的人,只是順著我們的習性,並不會讓人有所提升。就像結交酒肉朋友,彼此之間只是以「利」相交,根本談不上忠義;甚至有些我們認為的好處、方便,不是用正當手段得來,所以更要小心謹慎。而處處不順我們意的人,不見得就是損友,所謂「忠言逆耳」,道德高尚的人,行事以「德」為本,當與之相處,和我們的習氣相違背時,就會感到不自在、有壓力。所以,選擇朋友也是一門學問。

  真正能讓我們提升的朋友,大多言行端正、知見正確,不僅心量廣大,更能在朋友有困難時伸出援手,樂於彼此向上努力。《因果經》告訴我們選擇良友有三個方法:見有過失輒相曉諫、見有好事深生隨喜、在於苦厄不相棄捨。

一、見有過失輒相曉諫

  《弟子規》云:「言不諱,色不媚」,一個正人君子,除了自己言行端正外,見到他人有過失,能夠坦然地給別人忠告,不會怕和別人結惡緣,而不敢說出口。因為他知道要讓別人提升,不是一味地隨順、縱容,而是要斷惡修善,彼此在正道上提升,才是真正的朋友。

二、見有好事深生隨

  「君子有成人之美」,心量廣大的人,看到別人有成就,不但不會嫉妒,反而能發自內心地去隨喜讚歎。這樣的朋友,不但不會和人勾心鬥角、爭名奪利,更能在別人沒有信心時給予肯定,讚歎別人的良善面,讓人充滿希望。

三、在於苦厄不相棄捨

  平時稱兄道弟的人,若自己一遇到困難、失勢時,就劃清界線、銷聲匿跡,這種人絕對稱不上是好朋友;同時也表示這樣的人和我們交往,只是為了從我們身上得到好處,一旦我們失意了,友誼也宣告終止。真正的好朋友是在遇到困境時,仍不背棄我們,不斷地給予我們信心,一起走出陰霾。大抵而言,要在錦上添花容易,而在雪中送炭實難!

  選對了朋友,身旁盡是善知識,潛移默化中不但能夠提升,即將墮落之際,也能扶持我們回歸正道;或者在山窮水盡時,協助我們發現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新契機。在春秋群雄爭霸的時代,幫助齊桓公稱霸中原的管仲,因為有鮑叔牙這樣的朋友,不斷在背後支持、鼓勵,甚至管仲淪為階下囚時亦不捨棄,反而推薦給齊桓公,使其一展長才與抱負。試想:倘若管仲沒有遇到鮑叔牙這樣的朋友,齊桓公沒有管仲的輔政,春秋的歷史或許又是另一番局面。

  了解擇友的重要性後,其實我們也可以用相同的道理,反省自己是別人的賢友還是惡友?不要再埋怨賢友難覓、知音難尋,所謂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從自己做起,讓自己先成為別人的良朋益友,才會發現更多。好比在黑暗中,一盞孤燈是很微弱的,但是如果用這盞燈去點燃其他燈,又用這些燈,再去點亮更多的燈,燈燈相照的輝映下,自然能夠驅走黑暗,帶來光明。同樣地,在這個世界上,每個人都是相互依存,如果大環境不好,自己不妨做一個點燈的人,讓更多人能一起向上提升,不也是美事一樁?甚至在點燈的途中會發現:原來有許多盞燈,早已在發光發熱,只是自己從未發現罷了!
  
 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,就不怕孤單,朋友間相互砥礪,一起成長,都是彼此的善知識,都是對方的良善助緣,讓我們能夠充滿勇氣、信心,去面對種種艱難的挑戰,向成功邁進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