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深似海,以行填滿
文/見由法師


  某中學國文教師出了一道作文題目:「什麼是報恩」,一位學生寫到:「報恩就是今天別人幫助你,給你三袋米,明天你就要還他五袋米,因為如果他今天沒有給你三袋米,你可能活不到明天。」讀來令人莞爾。孩子單純而樸拙的表述,或許不足以精準地涵括「報恩」的深遠意義,卻再直接不過地指出了報恩的立基點──建立於對「報恩對象」的深切感念;感念其給予我們無論是實質利益或精神層面的支持,故而希望有所回饋、有所酬答。

  站在「知恩、感恩」的立基點上,又應該從哪些方向來「報恩」呢?佛法教我們報四重恩:父母恩、眾生恩、國家恩及三寶恩。這四個方向,已概括了一切的範圍。

報父母恩

  父母對子女永遠是無怨無悔地付出,一般人也都知道要報答父母師長,要盡孝道,但現代社會中,或許由於所受教育的差異和倫理觀念的轉變,父母與子女之間普遍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。然而,卻不能因此而抹煞父母的生育、養育、教育之恩。當我們擁有了令人稱羨的學歷、耀眼的事業成就,是否曾想過:當初是誰寧願自己忍受飢寒,也要照顧我們衣食無缺?又是誰勞心勞力栽培我們長大?欲報之恩,昊天罔極,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實踐?《論語》中,子夏向孔子請問孝道,子曰:「色難。」即是告訴我們首先要能和顏悅色地盡心事奉父母,無勞無倦。除此之外,平時也要多和父母溝通,不讓父母為自己擔憂。能夠做到如此,方能報父母深恩於億萬分之一!

報眾生恩

  眾生於我又有什麼恩德呢?任何人都不可能單獨生存在這個世界上,必須相依相存,互相扶持。我們或許不認識農夫,但每天的三餐卻少不了米飯;我們或許不認識建築工人,卻離不開安穩居住的房舍。所有我們認識或不認識、有緣或無緣的眾生,都在默默地付出,對我們產生莫大的意義與影響。在無始的輪迴中,一切眾生皆曾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於我有恩。只是,我們常因為自私的緣故,在自他之間劃清界線,覺得別人和我無關,因此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。若能深切體認「得之於人者太多,出之於己者太少」,則不難生起「報眾生恩」的心。秉持著這份心,在言語上,隨喜讚歎他人的功德和成就,給予信心、給予歡喜;透過實際行動,盡心為大眾付出,看到別人有難,如己有難,不捨任何一個行善的機會。

報國家恩

  國家社會,乃至這片土地,都有長養我們的恩德。然而,我們向來容易要求團體給予我們利益,卻疏忽了自己應盡的義務。如何報答國家恩?最直接的,即是將自己在國家栽培下所學的一切,貢獻予社會大眾,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,做個守法且有素養的公民,並對這個大團體,始終抱著一份期許、一份希望,以建議和身體力行,取代惡意的批評和謾罵。此外,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,也應當負起責任。現今,「全球暖化」的議題引起了世界的關注,若每個人從現在起能愛惜資源,顧及未來及後世子孫的生存,而不是只著重眼前的經濟利益,相信集合大眾的力量,暖化的速度必然減緩。

報三寶恩

  蘇東坡曾云:「滔滔苦海內,三寶為舟航。」佛、法、僧三寶住世,令我們明白真理,了解人生正確的努力方向,不再煩煩惱惱、怨天尤人,而能在因上修善斷惡,令心得自在、解脫。值遇三寶,是難遭難逢的因緣,「若不傳法度眾生,畢竟無能報佛恩」,身為佛弟子,報佛恩最究竟的方式,即是發廣大願心,弘揚佛法,令一切眾生得以入佛智海,離苦得樂。如此的行願,盡未來際,無有窮盡。如何報法恩、報僧恩?如法修行,實踐真理,即是報法恩;護持道場及僧眾,即是報僧恩。

  事實上,若能報三寶之恩,則父母、眾生、國家之恩也就一一具足了。《孝經》中提到,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是孝順的終極目標。我們若能如法修行,度化眾生,使道業有所成就,乃至拔濟累世父母,便是報答父母之恩。同樣地,度化眾生使之出離苦海,即是報眾生恩;人人奉行五戒十善,國家自然安定,永息干戈,風雨順時,是為報國家恩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;報恩之道無他,實踐而已。恩深似海,以行填滿 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