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為無上菩提本
文/見凌法師


 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,以及古聖先賢所追求的目標,正是祥和安定的「大同世界」。為了達到大同的境界,至聖先師孔子強調要以「禮」為基礎,因為有「禮」的維繫,才能有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的倫理精神;因為有「禮」的發揚,才能使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,行為適宜;更因為對「禮」的重視,才能使每個人都心存善念、身行善事、口說善言,才能維持社會的祥和,國家的安定、世界的和平。所以不論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「禮」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性。

  「禮」就像是一把規範言行舉止的尺,可以使家庭、社會、國家呈現出富足、祥和的境界,但是當自己外在行為沒有偏差的時候,內心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呢?若要做到身心根本都不違犯,就需進一步持守佛法當中的「戒」了。戒不是束縛心的繩子,也不是跟諸佛菩薩打的契約,而是莊嚴己心之瓔珞,是一切善法之所依。因為戒,能使自己這念心不斷地澄清、淨化,修諸善法。《受菩薩戒儀》云:「莊嚴法身,以戒為瓔珞;破除煩惱,以戒為清涼。三皈五戒得人身,十善八齋生天報。」《楞嚴經》也說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」

  持戒之人,如同身、心有層保護膜,能減少身口意三業造惡的機會,內心所流露出芬芳的戒香,也可以影響周遭的親人、朋友。因此,持戒清淨者,不僅能除去自心的惡行,亦能讓他人生起讚歎學習的心,這樣的善舉,不正是實踐學習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嗎!

  古來有許多修行者,因為持戒而感得殊勝的功德。在佛陀時代,有位精進無病最為第一的弟子薄拘羅尊者,在過去九十一劫,毗婆尸佛入滅後,曾發大慈悲心,要清淨的持守不殺生戒,後來更施藥給一位頭痛的病僧,所以感得九十一劫生人天中,未曾有病苦。由此可知,清淨的持守戒法,不僅不是束縛,反而是一種解脫。
修行學佛者,最終的目標就是成佛,而持戒就是成佛的基石。因為將心靠在戒法上,所有生起的念頭,皆是利益眾生的善念;更因為持守戒法,使得心念能夠更專注,反而提昇了做事的效率及品質;因為心念專注,所以能夠時時保持清楚明白,善觀察與人互動的應對進退,使做人處事更加圓融。如果俗諦圓滿了,並且能夠不執著,不斷地在善法上努力、自我提升,就是步步向成佛的目標邁進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