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居札記
文/ 佛明寺住持 見穆法師


山中雨來 心中雨歇

  從天的一邊傳來一陣陣的雷鳴低吼,山林裡樹行間披上一層層薄紗,天比平常早暗了下來。屋外的雨滴滴落下,由小轉大,接著傾盆滂沱,不久化成潔淨的水簾。樹林裡的樹被打得濕淥淥,走在迴廊間,思緒隨著雨聲、風聲、雷鳴聲、閃電的交錯,一點點的落下,一陣涼意襲上心頭,夏末之雨卻也帶來幾分浸膚冷冽。

  下雨,一直是從小至今最喜歡的日子,喜歡在灰幕雨帳時,聆聽雨打在屋上、樹上、地上,發出時疏時急淅淅瀝瀝的聲音,看著雨隨風東吹西斜,心中有說不出的歡喜。雨,由一滴滴合成一溪,再由一溪匯成江河;所有的熱惱、塵勞隨著這雨這風平緩、冷靜。此時,依稀聽到不遠處汨汨的泉水聲,及幾聲嘓嘓的蛙叫聲;剎時,時空回到小時候的雨天。

  小時候,有一次一陣滂沱大雨把家門前的水溝淹滿了,不知哪家的小鴨子溺水,發出微小柔弱的求救聲,水溝不算大,但對這幼小的生靈,是足以危及性命的,因此牠伸著長長的脖子努力呼吸,踢著腳,拍著翅膀,載浮載沉的求生。當時,自己見狀趕緊順著急湍的流水,淋著雨邊走邊跑地將牠撈起,那一付受驚嚇,全身顫抖的樣子,似乎歷歷在前 。

  時空回到現在,不由得思索,修行路上,自己不也像這隻小鴨子嗎?在道力未充、慧眼未開、三昧未成之時,每逢五欲之河、八境之風,常在不知不覺中滑了進去,起初不覺怎樣,慢慢地愈陷愈深,在五欲的漩渦裡,漸漸地迷失,雖覺察卻已無力奮出。大善知識在岸邊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問題與盲點,總是適時地出現幫助弟子,令我們跳脫一次次的沉溺。

  過去大和尚那一言一棒一喝,有時會讓自己莫名不知或魂駭體外,於是信心由強變弱,願力由大變小,形色由敬轉肅,灰僕僕的在臉上一覽無遺。

  事後,經過內心一次次的反照探索,一遍遍的自我剖析、檢討、反省、掙扎後,赫然發現,一種懺悔、感恩、感動油然而生。想起過去起無明時曾向大和尚吐訴,大和尚耐心地聽完後只說:「凡事要爭個對錯,要論個道理,就是世俗人。」當時自己合掌斂容,起身頂禮懺悔。

識得因果 自解纏縛

  可不是嗎?一切不出因果二字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,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。」這些年來,一路的煙雨浪潮,紛沓喧擾,無疑是內心世界的顯現。只因自己對於心性、真理未有真切的深信與落實,故於無生中妄見生滅,在因緣假合裡,妄生六根,妄逐六塵,終究淹沒在娑婆苦海裡,作繭自縛。

  雖然,每次要突破自己的侷限與盲點時,總是如蛇蛻皮、如烏龜脫殼般躊躇與疼痛,因為執著、習氣太深太重,障著自己看不清事情的真相。總在事後才明白,原來最在乎、最痛的地方,就是自己最深的癰疽。反觀自身,倘若缺乏願心、悲心、平等心、智慧心、包容心,癰疽又怎能治癒?

  唯有依教奉行,方能止息堅固惡習:敬事上座,尊重職司,進退有禮──對上以敬;秉著慈悲心、平等心,能用心、細心、耐心地普施佛法──對下以慈;與人相處,常存感恩心、真誠心、回饋心,觀一切眾生如親眷,不因小事而瞋惱、嫌惡──對人以和;兢兢業業、精勤辦道,上求下化,樂受正法,依法行持,不負眾恩不辜己靈──對事以真。對三寶事、眾生事、生死大事,不茍且偷安,做到了就能報四重深恩,能令正法不衰。

雨聚雨停 心中如如

  屋外松濤不再陣陣,山雨不再淋淋,雷鳴止住了,山谷間傳來呼呼的風聲及樹梢裡的蟬鳴聲。漆黑的天空,露出一輪新月,在風雨後,月亮更顯得晶瑩透亮。一股使命,盤旋心扉--佛法興衰在汝身!

  大和尚慈藹祥和的面容,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中。對修行的路是更清楚、更篤定;對大和尚的教誨更具深切信心與感恩;對自己期許,今後,無論山有多險峻,風雨有多大,路有多艱難,在修行路上不生二心。任其雲捲雲疏,日出日落,雨聚雨停,心中不再起漣漪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