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與死
文/見濾法師
   

  
  常常,當面對親友往生時,我們會頓失依怙、悲傷不已。那是因為「我的××」不會再醒來了;我們將再也見不到、聽不到「我的××」了。卻從來沒有想過,「我的××」是誰?而「我」又是誰呢?

   佛陀時代,舍衛城有一位長者,擁有萬貫家財,親眷和樂;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年紀很大了,都沒有子嗣。既擔心自己的身後無人送終,又恐怕偌大的家業,無人繼承。長者夫婦因而皈依三寶,修大布施、大供養,希望能求得一子。

  就這樣,日日精勤行善;長者的妻子果然懷孕,並在滿月之後,得一麟兒。長者見了,歡喜有加,一共請了五位奶媽,日夜守護。長大之後,還為他娶了一位相貌端嚴的妻子。

  長者家的庭園,種了一棵美麗的無憂樹。佛陀為悉達多太子時,就是在藍毘尼園的無憂樹下,平安誕生。因此無憂樹被印度人視為祥瑞的象徵。就像它的名字一樣,這對年少夫妻,也常在這棵樹下暢歡無憂。

  一天,正相偕散步時,年輕的妻子,看見新開的花,美得像紅色的琉璃寶珠。便央求著他的夫婿,要一朵花。長者的兒子,於是爬上無憂樹,一心一意地要為他可愛的妻子,摘一朵花。卻沒料到,平日搖曳生姿的細枝,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折騰。幾乎在樹枝斷裂的同時,年輕的長者子,也摔死在無憂樹下。

  一聽到噩耗,長者夫婦急奔而來,弓身俯向地上的愛子,輕撫著他俊秀的面龐、髮際,像是呵護著沉睡中的小兒。就這樣溫柔地凝望了許久,才意識到,這好不容易求來,捧在手掌心中長大的兒子,永遠不會再醒來時,老夫婦忍不住哀聲痛嚎。悲切的聲音,像是斷了肝腸,讓圍在一旁的賓客、奴僕,也不禁聞聲淚下。

  佛陀和阿難,在舍衛城中,聽了這個消息。慈悲愍念虔信佛法的長者,白髮人送黑髮人。便到長者家中,為他開示:「人一旦出生,就有死亡的一天;物一旦成形,就有壞散的一天。當最後一刻到來的時候,任誰也躲藏不了。因此,捨掉你的悲戚之情,不要再憂傷了!」

  佛更進一步,為長者說明:「你的兒子,原本是忉利天的天人。天福享盡之後,投生到你家來。往生之後,轉世為龍;不久就葬身在大鵬金翅鳥的腹中。現在三地三家的父母,都在啼哭……。你說他是誰的兒子?」佛接著說了一個偈子:「天上諸天子,為是卿子乎?為在諸龍中,龍神之子耶?時佛自解言,非是諸天子,亦非為卿子,復非諸龍子,生死諸因緣,無常譬如幻,一切不久立, 譬如若過客。」

   在面對他人的生死時,我們也許會想:「生必有死,會必有離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彷彿我們都能了達「世皆無常,世相如是」的道理。但當面對親友往生時,又往往哀痛逾恆,不能自己。如果不是「我的××」,我們還會不會傷心受苦?然而,一如公案中的長者子,若說他是長者子,而天人、龍神也為他哭泣。若說他是天人、龍神子,那麼長者又為誰哭泣?究竟誰是誰的兒子?誰為誰父?

  現世的親眷,但為夙世的因緣,緣至則聚,緣盡還無,只要一口氣不來,人命便盡。「生命之無常才是真常」,我們但當把握寸陰,修善斷惡,莫負短暫因緣。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