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應道交金剛經,心領神會參禪七
文/普榮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湛
 

  學佛多年,很慚愧在「深入經藏」方面繳了白卷。很感恩住持法師的慈悲引導,冥頑不靈的自己終於決定要好好誦持《金剛經》。為了表示恭敬,特別在客廳準備了一張誦經專用桌,希望能萬緣放下,專心誦念。

  發心誦持《金剛經》的同時,適逢大眾禪七報名,由於感受到人生的無常,心中起了「要排除萬難參加」的念頭,希望能把握此次打七機會,並在禪七前圓滿一千部《金剛經》。最後,可能因發心誦持《金剛經》的功德力,終於如願參加禪七,且在七天的內觀參禪中,始料未及地與《金剛經》感應道交、心領神會,這應是最大的收穫。

  禪七頭兩天,幾乎淹沒在一波波的世俗煩惱中,直到 導師開示:「通身放下,船到橋頭自然直,不要再想了!」才一語驚醒夢中人,困擾多時的煩惱頓時消失無蹤,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明澈清淨。慚愧的是,這種感覺到隔天就漸漸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如雜草般不斷孳生的微細煩惱。仔細參究,發現這些煩惱來自於「我執」及「我慢」,根深蒂固難以調伏,讓我在禪七過程中不斷敗下陣來,深感挫折。

  後來正念提起,心想:「一定要把握此次禪七因緣,降伏我執、我慢。」於是更努力地用心參究。在次日早課唱誦時,突然感受到「無我」,當場感動落淚,原來降伏我執、我慢,只要「無我」就可以了,多麼平常又精準簡潔。自問持誦這麼多遍《金剛經》,一再強調的就是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只因魯鈍,未能內化明瞭;今向內觀照,才發現世尊早已教導眾生去除煩惱的根本方法,就是「無我」。

  雖然已有答案,但捫心自問卻難以做到,於是慚愧地到佛前懺悔,終於體悟到原來是自己的慈悲心不足。 導師曾以「發菩提心」來提醒弟子們,當時心中極為震撼也深感慚愧,雖然知道「菩提心」非常重要,卻還不明瞭它的意義。 導師開示:「修行學佛要有信心、有智慧,還要有大慈悲心,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。」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主七見燈和尚也在禪七中不只一次引用《金剛經》中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提示我們;《金剛經》亦闡釋:「…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佛告須菩提:「……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實無有法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由上可了解「無我、慈悲、菩提心」的重要,若無法做到「無我、慈悲」,將很難了悟「菩提心」。

  五祖弘忍大師曾說:「但持《金剛經》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。」六祖惠能亦說:「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須修般若行,持誦《金剛經》,即得見性。」由此可知,歷代祖師對於此經的推崇及重視。持誦《金剛經》除有助於「理」之契入外,亦可從事相的轉變感受到佛法不離世間法的真諦;若進一步與參禪結合,所獲法益更非言語所能形容。因此,隨著讀誦次數的遞增,愈能感受到整部經典的深廣無邊,好似一座開採不完的金礦。所以深自期許,如<開經偈>所示: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」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