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应道交金刚经,心领神会参禅七
文/普荣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湛
 

  学佛多年,很惭愧在「深入经藏」方面缴了白卷。很感恩住持法师的慈悲引导,冥顽不灵的自己终于决定要好好诵持《金刚经》。为了表示恭敬,特别在客厅准备了一张诵经专用桌,希望能万缘放下,专心诵念。

  发心诵持《金刚经》的同时,适逢大众禅七报名,由于感受到人生的无常,心中起了「要排除万难参加」的念头,希望能把握此次打七机会,并在禅七前圆满一千部《金刚经》。最后,可能因发心诵持《金刚经》的功德力,终于如愿参加禅七,且在七天的内观参禅中,始料未及地与《金刚经》感应道交、心领神会,这应是最大的收获。

  禅七头两天,几乎淹没在一波波的世俗烦恼中,直到 导师开示:「通身放下,船到桥头自然直,不要再想了!」才一语惊醒梦中人,困扰多时的烦恼顿时消失无踪,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明澈清净。惭愧的是,这种感觉到隔天就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如杂草般不断孳生的微细烦恼。仔细参究,发现这些烦恼来自于「我执」及「我慢」,根深蒂固难以调伏,让我在禅七过程中不断败下阵来,深感挫折。

  后来正念提起,心想:「一定要把握此次禅七因缘,降伏我执、我慢。」于是更努力地用心参究。在次日早课唱诵时,突然感受到「无我」,当场感动落泪,原来降伏我执、我慢,只要「无我」就可以了,多么平常又精准简洁。自问持诵这么多遍《金刚经》,一再强调的就是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只因鲁钝,未能内化明了;今向内观照,才发现世尊早已教导众生去除烦恼的根本方法,就是「无我」。

  虽然已有答案,但扪心自问却难以做到,于是惭愧地到佛前忏悔,终于体悟到原来是自己的慈悲心不足。 导师曾以「发菩提心」来提醒弟子们,当时心中极为震撼也深感惭愧,虽然知道「菩提心」非常重要,却还不明了它的意义。 导师开示:「修行学佛要有信心、有智慧,还要有大慈悲心,这些都是发菩提心的前方便。」「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」主七见灯和尚也在禅七中不只一次引用《金刚经》中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提示我们;《金刚经》亦阐释:「…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佛告须菩提:「……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所以者何?须菩提!实无有法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由上可了解「无我、慈悲、菩提心」的重要,若无法做到「无我、慈悲」,将很难了悟「菩提心」。

  五祖弘忍大师曾说:「但持《金刚经》,即自见性,直了成佛。」六祖惠能亦说:「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《金刚经》,即得见性。」由此可知,历代祖师对于此经的推崇及重视。持诵《金刚经》除有助于「理」之契入外,亦可从事相的转变感受到佛法不离世间法的真谛;若进一步与参禅结合,所获法益更非言语所能形容。因此,随着读诵次数的递增,愈能感受到整部经典的深广无边,好似一座开采不完的金矿。所以深自期许,如<开经偈>所示:「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」




单元首页